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唐傳奇-- 裴鉶‧聶隱娘傳

裴鉶《聶隱娘》

聶隱娘者,唐貞元中,魏博大將聶鋒之女也。年方十歲,有尼乞食於鋒捨,見隱娘悅之。云:「問押衙乞取此女教?」鋒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鐵櫃中盛,亦須偷去矣。」及夜,果失隱娘所向。鋒大驚駭,令人搜尋,曾無影響。父母每思之,相對涕泣而已。
【翻譯】
唐德宗貞元年間,魏博大將聶鋒的女兒聶隱娘,才十歲。有一尼姑到聶鋒家討飯,見到了隱娘,特別喜愛。她說:「押衙(指聶鋒)能不能將女兒交給我,讓我教育她。」聶鋒很生氣,斥責了尼姑。尼姑說:「押衙就是把女兒鎖在鐵櫃中,我也能偷去呀。」這天晚上,隱娘果然丟失了,聶鋒大吃一驚,派人搜尋,都沒有結果。父母每思念起女兒,便只能相對哭泣。

後五年,尼送隱娘歸。告鋒曰:「教已成矣,子卻領取。」尼欻亦不見。一家悲喜。問其所學,曰:「初但讀經唸咒,餘無他也。」鋒不信,懇詰。隱娘曰:「真說又恐不信,如何?」鋒曰:「但真說之。」
【翻譯】
五年後,尼姑把隱娘送回,並告訴聶鋒說:「我已經把她教成了,可以把她送還給你。」尼姑須臾之間便不見,一家人悲喜交加,問女兒學些什麼。女兒說:「開始時就是讀經念咒,也沒學別的。」聶鋒不相信,又懇切地問女兒。隱娘說:「我說真話恐怕你們也不信,那怎麼辦?」聶鋒說:「你就說真話吧。」

曰:「隱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幾里。及時,至大石穴之嵌空數十步,寂無居人,猿狖極多,松蘿益邃。已有二女,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不食。能於峭壁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尼與我藥一粒,兼令長執寶劍一口,長二尺許,鋒利,吹毛令剸,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劍之刃漸減五寸。飛禽遇之,不知其來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於都市,不知何處也。指其人者,一一數其過,曰:『為我刺其首來,無使知覺。定其膽,若飛鳥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首,刀廣三寸。遂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人莫能見。以首入囊,返主人捨,以藥化之為水。
【翻譯】
隱娘便說:「我最初被尼姑帶走時,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時,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沒人居住,猿猴很多,樹林茂密。那裡已有兩個女孩,也都是十歲,都很聰明美麗,就是不吃東西。能在峭壁上飛走,像猴爬樹一樣輕捷,沒有閃失。尼姑給我一粒藥,又給了我一把二尺長的寶劍,劍刃特別鋒利,毛髮放在刃上,一吹就斷。我跟那兩個女孩學攀援,漸漸感覺自己身輕如風。一年後,學刺猿猴,百發百中。後又刺虎豹,都能砍掉虎豹腦袋再拿回來。三年後能飛了,學刺老鷹,沒有刺不中的。劍刃漸漸磨損到只剩五寸長,飛禽被我遇上了,必定有來無回。到了第四年,尼師留下二女守著洞穴,帶我去城市,我也不知是什麼地方。她指著一個人,一一細數這人的罪過,說:「趁他不知不覺時,替我取下項上人頭;像鳥飛那麼容易。」她給我一把羊角匕首,有三寸長,我就在大白天把那人刺死,別人還看不見。然後把他的頭裝在囊中,帶回石穴,用藥將那頭化為水。

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決其首來。』又攜匕首入室,度其門隙,無有障礙,伏之樑上。至瞑,持得其首而歸。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見前人戲弄一兒可愛,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決之。』某拜謝。尼曰:『吾為汝開腦後藏匕首,而無所傷,用即抽之。』曰:『汝術已成,可歸家。』遂送還。云後二十年,方可一見。」
【翻譯】
五年後,尼師又說:『某個大官有罪,無緣無故害死很多人。你晚間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頭取來。』於是,我就帶著匕首到那房中,從門縫中進去,一點障礙沒有,我爬到屋樑上,直到天亮,這才把那人的頭拿回來。尼師大怒,說:『怎麼這麼晚才回來?』我說:『我看那個人逗弄一個小孩玩,怪可愛的,不忍心下手。』尼姑斥責說:『以後遇到這樣的事,先殺了孩子,斷其所愛,然後再殺他。』我謝罪過後,尼姑說:『我把你的後腦劃開,把匕首藏在裡面,傷不著你,用時很方便。』又說:『你的武藝已經學成,可以回家了。』於是就把我送回來了。她還說,二十年後,才能再見。」

鋒聞語,甚懼,後遇夜即失蹤,及明而返。鋒已不敢詰之,因茲亦不甚憐愛。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為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餘無他能。父乃給衣食甚豐,外室而居。數年後,父卒。魏帥稍知其異,遂以金帛署為左右吏。如此又數年。
【翻譯】
聶鋒聽隱娘說完後,心中很懼怕。此後,每到夜晚隱娘就不見了,天亮才回來,聶鋒也不敢追問,因此,也不太憐愛隱娘。有一天,一個磨鏡少年來到聶家門前,隱娘說:「這個人可以做我的丈夫。」她告訴了父親,父親不敢不答應。隱娘便嫁給了那少年,她丈夫只能製鏡,不會別的技能,於是父親供給他們吃穿,費用很豐厚,只是在外居住。多年後,父親去世,魏帥知道隱娘的一些情況,便雇佣他們作為左右吏。就這樣又過了數年。

至元和間,魏帥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協,使隱娘賊其首。引娘辭帥之許。劉能神算,已知其來。召衙將,令來日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衛。至門,遇有鵲前噪夫,夫以弓彈之,不中,妻奪夫彈,一丸而斃鵲者。揖之云:「吾欲相見,故遠相祗迎也。」衙將受約束,遇之。隱娘夫妻曰:「劉僕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願見劉公。」劉勞之。隱娘夫妻拜曰:「合負僕射萬死。」劉曰:「不然,各親其主,人之常事。魏今與許何異?顧請留此,勿相疑也。」隱娘謝曰:「僕射左右無人,願捨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帥之不及劉。劉問其所需,曰:「每日只要錢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請。
【翻譯】
到了憲宗元和年間,魏帥和陳許節度使劉昌裔關係不睦。魏帥派隱娘取劉昌裔的頭。劉昌裔能神算,隱娘剛辭別魏帥時,他就知道她要來,便召集衙將,命令他們在隱娘來時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等來了一男一女,各騎白驢黑驢。到城門,遇有鵲雀在隱娘丈夫前面鳴噪,他用彈弓射,沒有射中。隱娘奪來彈弓,只一丸便射殺了鵲雀。她向衙將一揖,說:「我們想見一見劉僕射,所以才從遠道趕來。」衙將按正常禮節接待。隱娘夫妻說:「劉僕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話,怎麼知道我們要來呢?我們希望見劉公。」劉昌裔來了,隱娘夫妻拜過後說:「我們很對不起你,真是罪該萬死。」劉昌裔說:「不能這樣說,各事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帥沒什麼不一樣的,我請你們留在這裡,不要有疑慮。」隱娘感謝說:「僕射手下沒有幫手,我們願意到你這裡來,我很佩服你的神機妙算。」隱娘明白魏帥不如劉昌裔。於是劉昌裔問他們需要多少報酬,他們說:「每天只要二百文錢就足夠了。」便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忽不見二衛所之,劉使人尋之,不知所問。後潛收布囊中,見二紙衛,一黑一白。後月餘,白劉曰:「彼未知住,必使人繼至。今宵請剪髮,繫之以紅綃,送於魏帥枕前,以表不回。」劉聽之。至四更卻返,曰:「送其信了,後夜必使精精兒來殺某,及賊僕射之首。此時亦萬計殺之,乞不憂耳。」劉豁達大度,亦無畏色。
【翻譯】
一天,忽然不見了他們騎來的兩匹驢,劉昌裔派人尋找,也不知去向。後來在一個布袋中,看見了兩個紙驢,一黑一白。一個多月後,隱娘對劉昌裔說:「魏帥不知我們在這住下了,必定會派人來,今天請你剪些頭發,用紅綢布包上,送到魏帥枕前,表示我們不回去了。」劉昌裔照辦。到了四更,隱娘返回,對劉昌裔說:「送去信了,後天晚間魏帥必派精精兒來殺死我,還要割你的頭,我們也要多想辦法殺了他,請你不用憂愁。」劉昌裔豁達大度,毫無畏色。

是夜明燭,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良久,見一人自(「自」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空而踣,身首異處。隱娘亦出曰:「精精兒已斃。」拽出於堂之下,以藥化為水,毛髮不存矣。隱娘曰:「後夜當使妙手空空兒繼至。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之入冥,善無形而滅影。隱娘之藝,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僕射之福耳。但以于闐玉周其頸,擁以衾,隱娘當化為蠛蠓,潛入僕射腸中聽伺,其餘無逃避處。」劉如言。至三更,瞑目未熟,果聞頸上鏗然,聲甚厲。隱娘自劉口中躍出,賀曰:「僕射無患矣。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後視其玉,果有匕首劃處,痕逾數分。自此,劉轉厚禮之。
【翻譯】
這天晚上,燭光通明,半夜之後,果然看見一紅一白兩個幡子,互相擊打,飄飄然在床的四周轉悠。過了很久,見一個人從空中跌下地來,身子和頭分開了。隱娘也出現了,說:「精精兒現在已被我打死。」接著將精精兒的尸体拽到堂下,用藥化成了水,連毛發都不剩。隱娘又說:「後天晚間,他會派空空兒來,空空兒的神術是神不知,鬼不覺,來無影,去無蹤。我的武藝是比不上他,得看僕射的福份了。到時候你用于闐玉圍著脖子,蓋著被,我變成一只小蚊蟲,潛入你腸中等待時機,其餘人不用逃避。」劉昌裔按她所說的去做。到了三更,劉昌裔雖然閉著眼睛卻沒睡著,果然聽到脖子上鏗鏘一聲,聲音特別大。隱娘從劉昌裔口中跳出,祝賀說:「僕射沒事了。這個人像雄鷹似的,只是一搏,一搏不中他便遠走高飛,他沒擊中自覺很恥辱,還不到一更,已經飛出一千多里外了。」他們察看了劉昌裔脖頸上的玉石,果然有匕首砍過的痕跡,刀痕很深。此後劉昌裔對隱娘夫婦非常禮遇。

自元和八年,劉自許入覲,隱娘不願從焉。云:「自此尋山水,訪至人,但乞一虛給與其夫。」劉如約。後漸不知所之。及劉薨於統軍,隱娘亦鞭驢而一至京師,柩前慟哭而去。開成年,昌裔子縱除陵州刺史,至蜀棧道,遇隱娘,貌若當時,甚喜相見,依前跨白衛如故。語縱曰:「郎君大災,不合適此。」出藥一粒,令縱吞之,云:「來年火急拋官歸洛,方脫此禍。吾藥力只保一年患耳。」縱亦不甚信,遺其繒彩,隱娘一無所受,但沉醉而去。後一年,縱不休官,果卒於陵州。自此無復有人見隱娘矣。
【翻譯】
唐憲宗元和八年,劉昌裔從陳許調到京師。隱娘不願跟隨,她說:「今後我要雲游山水之間,遍訪得道之人。只求你給我丈夫一個差使便可以了。」劉昌裔照辦。後來,漸漸不知隱娘的去處。等到劉昌裔死時,隱娘騎驢到了京師,在他的靈前大哭後便離去。唐文宗開成年間,劉昌裔的兒子劉縱奉任陵州刺史,在四川棧道上遇見了隱娘,面貌仍和當年一樣,彼此很高興能夠重逢,她還像從前那樣騎一頭白驢。她對劉縱說:「你將有大禍,不應該到這裡來。」她拿出一粒藥,讓劉縱吃下去,並說:「來年你不要做官了,趕緊回洛陽去,才能擺脫這場災禍。我的藥力只能保你一年無憂。」劉縱不太相信,送給隱娘一些綢緞,隱娘沒有接受,如神似仙,飄飄然而去。一年後,劉縱沒辭官,果然死在陵州。從那以後再沒有人見過隱娘。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唐傳奇-- 元稹‧鶯鶯傳

元稹‧鶯鶯傳

  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
【翻譯】
唐代貞元年間,有位張生,他性格溫和而富於感情,風度瀟灑,容貌漂亮,意志堅強,脾氣孤僻。凡是不合於禮的事情,就別想讓他去做。有時跟朋友一起出去遊覽飲宴,在那雜亂紛擾的地方,別人都吵鬧起哄,沒完沒了,好像都怕表現不出自己,因而個個爭先恐後,而張生只表面上逢場做戲般敷衍著。他從不參與,始終保持穩重。雖然已是二十三歲了,還沒有真正接近過女色。與他接近的人便去問他,他表示歉意後說:“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卻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歡美麗的女子,卻總也沒讓我碰上。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憑這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問他的人這才瞭解張生。

無幾何,張生游於蒲,蒲之東十餘裏,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於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於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是歲,渾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於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僕,旅寓惶駭,不知所托。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於難。十餘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於軍,軍由是戢。
【翻譯】
過了不久,張生到蒲州遊覽。蒲州的東面十多里處,有個廟宇名叫普救寺,張生就寄住在裏面。當時正好有個崔家寡婦,將要回長安,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崔家寡婦是鄭家的女兒,張生的母親也姓鄭,論起親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這一年,渾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會帶兵,軍人趁著辦喪事進行騷擾,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財產很多,又有很多奴僕,旅途暫住此處,不免驚慌害怕,不知依靠誰。在此之前,張生跟蒲州將領那些人有交情,就託他們求官吏保護崔家,因此崔家沒遭到兵災。過了十幾天,廉使杜確奉皇帝之命來主持軍務,向軍隊下了命令,軍隊從此才安定下來。

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攜幼稚,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久之辭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於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終席而罷。
【翻譯】
鄭姨母非常感激張生的恩德,於是大擺酒席款待張生。在堂屋的正中舉行宴飲,又對張生說:“我是個寡婦,帶著孩子,不幸遇上軍隊大亂,實在是無法保住生命,弱小的兒子、年幼的女兒,多虧了你給他們生機,怎麼可以看作是ㄧ般的恩德呢?現在讓他們以對待仁兄的禮節拜見你,希望以此報答你的恩情。”便叫她的兒子拜見。兒子叫歡郎,大約十多歲,容貌漂亮。接著叫她女兒拜見:“出來拜見你仁兄,是仁兄救了你。”過了好久未出來,推說有病。鄭姨母生氣地說:“是你張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的話,你就被搶走,還避什麼嫌呢?”過了好久她才出來。穿著平常的衣服,面貌豐潤,沒有新的裝飾,環形的髮髻下垂到眉旁,兩腮飛紅,面色豔麗,與眾不同,光彩煥發,非常動人。張生驚為天人,急忙跟她行禮,然後她坐到了鄭姨母的身旁。因為是鄭姨母強迫她出見,因而眼光斜視著別處,顯出很不情願的樣子,身體好像支撐不住似的。張生問她年齡,鄭姨母說:“當今天子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開導引逗,但小姐根本不回答。直到宴會結束,張生只好作罷。

張自是惑之,願致其情,無由得也。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沮,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云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
【翻譯】
張生從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不能平靜,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卻沒有機會。崔氏女的丫環叫紅娘,張生私下多次向她叩頭作揖,趁機說出自己的心事。丫環果然嚇壞了,很害羞地跑開了,張生很後悔。第二天,丫環又來了,張生羞愧地道歉,不再說相求的事。丫環於是對張生說:“你的話,我不敢轉達,也不敢洩露,然而崔家的內外親戚你是瞭解的,為什麼不憑著你對她家的恩情向他們求婚呢?”張生說:“我從孩童時候起,性情就不隨便附合。有時和婦女們在一起,也不曾看過誰。當年不肯做的事,如今到底還是在習慣上做不來。昨天在宴會上,我幾乎不控制自己。這幾天來,行不知處,食不知飽。恐怕過不了多久,我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過媒人去娶親,又要‘納采’,又要‘問名’,手續多得很,少說也得三四個月,那時恐怕我也不在人世了。你說我該怎麼辦呢?”丫環說:“崔小姐正派謹慎,很注意保護自己,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輕薄的話去觸犯她。奴才的主意,就更難聽得進去。然而她很會寫文章,常常思考推敲文章寫法,幽怨思慕的情形常持續很久。您可以試探地做些情詩來打動她,否則,是沒有別的門路了。”張生非常高興,馬上做了兩首詩交給了紅娘。

是夕,紅娘復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於西廂,則戶半開矣。紅娘寢於床,生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為我告之。"無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
【翻譯】
當天晚上,紅娘又來了,拿著彩信紙交給張生說:“這是崔小姐讓我交給你的。”看那篇詩的題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詩寫道:“等待月亮移至西廂,迎著夜風,窗戶半開。花影映照在牆面上,隨風拂動,不禁讓人懷疑是郎君來了。”張生稍微明白了詩的含義,當天晚上,是二月十四日。崔鶯鶯住房的東面有一棵杏花樹,攀上它可以越過牆。陰曆十五的晚上,張生便爬上那棵樹翻牆而過。到了西廂房,一看,門果然半開著,紅娘躺在床上,張生很吃驚。紅娘十分害怕,說:“公子怎麼來了?”張生對她說:“崔小姐的信召我來的,你替我通報一下。”不一會兒,紅娘又來了,連聲說:“來了!來了!”張生又高興又害怕,以為一定會成功。

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於母,則背人之惠,不祥;將寄與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托短章,願自陳啟,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無及於亂。"言畢,翻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逾而出,於是絕望。
【翻譯】
等到崔小姐來了,她穿戴整齊,表情嚴肅,大聲數落張生說:“哥哥幫忙,救了我們全家,這是極大的恩情。因此家母把幼弱子女託付給你,為什麼叫不懂事的丫環,送來淫亂放蕩詞?開始是保護別人免受兵亂,這是義,最終乘危要脅予取予求,這是以亂換亂,二者又有什麼差別?假如不說破,就是掩護別人的欺騙虛偽,這是不義;如果向母親說明這件事,就辜負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達我的真正心意。因此借用小詩,願意自己來說明,又怕哥哥有顧慮,所以使用了旁敲側擊的語言,以便使你一定來到。如果不合乎禮的舉動,能不心裏有愧嗎?只希望用禮約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亂之中。”說完,馬上就走了。張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樣才好,只好又翻牆回去了,於是徹底絕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
【翻譯】
一連幾個晚上,張生都靠著窗邊睡覺,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張生驚恐地坐了起來,原來是紅娘抱著被子、帶著枕頭來了,安慰張生說:“來了!來了!還睡什麼覺?”於是把枕頭並排起來,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後就走了。張生擦了擦眼睛,端坐著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夢,但是還是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等待著。不久之後,紅娘就扶著崔鶯鶯來了。到了之後,崔鶯鶯顯得妖美羞澀,和順美麗,柔弱得好像支撐不住身子,跟從前的端莊模樣完全不同。那晚是十八日,斜掛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潔,靜靜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張生不禁飄飄然,簡直疑心是神仙下凡,而不是凡間的。過了一段時間,寺鐘響了,天將大亮。紅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嬌滴滴地哭泣,聲音委婉。紅娘又扶著走了。整個晚上鶯鶯沒說一句話。張生在天濛濛亮時就起床了,自己懷疑地說:“難道這是做夢嗎?”等到天亮了,看到胭脂印子還留在臂上,衣服也隱隱露著香氣,而床褥上的淚痕還微微晶瑩發亮。

是後又十餘日,杳不復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於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無何,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喻之。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將行之再夕,不可復見,而張生遂西下。數月,復游於蒲,會於崔氏者又累月。
【翻譯】
此後十幾天,鶯鶯又全無消息。張生就作《會真詩》三十首,還沒作完,紅娘來了,於是交給她,送給崔鶯鶯。從此鶯鶯又允許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回房,一塊兒安寢在以前“西廂”那地方,歡聚幾近一個月。張生常問鄭姨母的態度,鶯鶯就說:“我沒有辦法告訴她。”張生便想去跟她當面談談,促成這件事。不久,張生將前往長安,先把情況告訴崔鶯鶯。崔鶯鶯幾乎沒有任何責難的話,然而憂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動心。將要走的第二天晚上,鶯鶯沒有來。張生於是向西出發了。幾個月後,張生又來到蒲州,跟崔鶯鶯又聚會了幾個月。

崔氏甚工刀劄,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恒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淒惻,張竊聽之,求之,則終不復鼓矣。以是愈惑之。
【翻譯】
崔鶯鶯字寫得很好,還善於寫文章,張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終沒能得到。張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鶯鶯也不大看。大致而言,崔鶯鶯出眾之處,技藝極高卻表現得好像不懂;言談敏捷雄辯,卻很少應酬;對張生情意深厚,然而卻未曾用言詞表達;經常憂愁羡慕隱微深邃,卻常像無知無識的樣子;喜怒之情,很少顯現於外表。有一天夜晚,她獨自彈琴,心情憂愁,彈奏的曲子很傷感。張生偷偷地聽到了,請求她再彈奏一次,卻始終沒彈奏,因此張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當去之夕,不復自言其情,愁歎於崔氏之側。崔已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至。明旦而張行。
【翻譯】
不久,張生考試的日子到了,又該到西邊去。臨走前夕,張生不再訴說自己的心情,只是在鶯鶯面前長吁短嘆。崔鶯鶯已暗暗知道將要分別了,因而態度恭敬,聲音柔和,慢慢地對張生說:“你起先是玩弄,最後是拋棄,對你是理所當然,我卻是不敢怨恨。讓你玩弄了我,要你最終ㄧ定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即使是山盟海誓,也有終了的時候,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麼多感觸呢?然而你既然不高興,我也沒有什麼安慰你的。你常說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辦不到。現在你即將離開,就讓我彈琴,滿足您的心願。”於是她開始彈琴,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序,還沒彈幾聲,悲哀的琴音幽怨凌亂,不再清楚是什麼曲子,身邊的人都不勝唏噓,崔鶯鶯也突然停止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出現。第二天早上,張生就出發了。

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崔氏緘報之詞,粗載於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
【翻譯】
第二年,張生沒有考中,便留在長安,於是寫給崔鶯鶯一封信,要她把事情看開些。崔鶯鶯的回信,粗略地記載於此,信中說:“捧讀來信,知道你對我感情很深厚。男女之情的流露,使我悲喜交集。又送我一盒花勝,五寸口脂。你送我這些是想使頭髮增彩,使嘴唇潤澤,雖然承受特殊的恩惠,但打扮了又給誰看呢?看到這些東西更加深了想念,也更使悲傷歎息越來越多罷了。你既赴京城參加考試,而晉升途徑,就應該在長安安心下來。只遺憾怪僻淺陋的我,因為路遠而被丟棄在這裏。是我命該如此,還能說什麼呢?從去年秋天以來,常常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在喧鬧的場合,有時勉強說笑,而在清靜的夜晚獨處時,怎能不偷偷流淚。甚至在睡夢當中,也常感歎嗚咽。想到離別憂愁又纏綿,真覺得我們相處的時間太短,雖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會沒有結束,好夢突然中斷了。雖然被子另ㄧ半還使人感到溫暖,但想念你更多更深。好像昨天才分別,可是轉眼就已是一年。長安是個行樂的地方,不知是什麼牽動了你的思緒,還想著我這個微不足道的人。可是我卻想念你無邊無際,只是我低下卑微的頭,無法向你答謝什麼。至於我們的山盟海誓,我從來沒有改變。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托。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敝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鐘,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翻譯】
我從前跟你以表親關係相接觸,有時一同宴飲相處。是婢女引誘我,於是私下與你相交。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時借聽琴來挑逗我,我沒有像投梭那樣拒絕你。等到與你同寢共枕,情義很濃,感情很深,我愚蠢淺薄的心,認為終身有了依靠。哪裡知道遇見了您以後,卻不能成婚!以致自取其辱,不再有光明正大為人妻子的機會。這是死後也會遺憾的事情,我只能心中歎息,還能說什麼呢?如果仁義的人肯盡心盡力,體貼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麼即使我死去了,也會像活著的時候那樣高興。或許是通達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通達,忽略小節,而只看大德,把婚前結合看作醜行,把脅迫訂的盟約看作可要脅的條件,那麼我形體雖然消失,但誠心也不會泯滅。憑著風借著露,我的靈魂還會跟在你的身邊。我生死的誠心,全表達在這信上面了。面對信紙我泣不成聲,感情也覺得抒發不出來。只是希望你千萬愛惜自己,千萬愛惜自己。玉環一枚,是我嬰兒時帶過的,寄去權充您佩帶的東西。‘玉’取它的堅固潤澤不變;‘環’取它的始終不斷;加上頭髮一縷,文竹茶碾子一枚。這幾種東西並不值得重視,我的意思不過是想讓您如玉般真誠,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環那樣不能解開。淚痕落到了竹子上,愁悶的情緒像纏繞的絲。借物表達情意,永遠成為相好。心近身遠,相會沒有機會了。內心的憂鬱也許會與你千里相合。請你千萬愛惜保護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

張生發其書於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所善楊巨源好屬詞,因為賦《崔娘詩》一絕云:"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河南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
微月透簾櫳,螢光度碧空。遙天初縹緲,低樹漸蔥朧。
龍吹過庭竹,鸞歌拂井桐。羅綃垂薄霧,環佩響輕風。
絳節隨金母,雲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會雨濛濛。
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瑤釵行彩鳳,羅帔掩丹虹。
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因遊洛城北,偶向宋家東。
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
轉面流花雪,登床抱綺叢。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汗流珠點點,發亂綠蔥蔥。
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留連時有恨,繾綣意難終。
慢臉含愁態,芳詞誓素衷。贈環明運合,留結表心同。
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華光猶苒苒,旭日漸瞳瞳。
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
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
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

【翻譯】
張生把她的信給好朋友看,因此當時有很多人知道了這事。張生的好友楊巨源好寫詩填詞,他為這事作了一首《崔娘》絕句詩:“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河南的元稹亦接著張生的<會真詩>又作三十首。詩寫道:
微微的月光透過窗櫺與簾子照入室內,天空也被月色映得有些明亮。在月光之下遙遠的天空顯得模糊,低處的樹木也略露出青翠的顏色。風吹拂著院中的竹子,聲如龍吟,鸞鳥的歌聲穿過了井旁的桐樹。羅綃飄曳像薄霧,身上佩帶的玉飾在輕風中發出響聲。儀仗隨著‘西王母’,雲中托著‘玉童’。夜晚人靜無聲,早晨相會時卻下著僇僇細雨。繡鞋上嵌著珠玉一類的飾物,光閃閃的,並繡有不明顯的龍形花紋。行走時頭上的鳳形首飾顫動著,羅做的披肩勝過紅色的虹霓。從‘瑤華浦’去到‘碧玉宮’。因到洛城北面遊覽,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宋玉的東鄰女’。調戲時,開頭還微微拒絕,實際上心中已默許。低頭時像蟬翼似的髮髻微微顫動,回來的時候,腳上落了一層灰塵。轉過臉來如花之美,如雪之白,上床抱著絲綢被子。像鴛鴦那樣脖子相貼舞動,又像翡翠鳥那樣聚在一起歡樂。眉上的黛色因羞澀而聚向一邊,嘴唇上的紅色因溫暖已融化。呼出的氣像蘭花的蕊那樣香,皮膚滋潤,美好的肌肉很豐滿。沒有力氣懶得移動手腕,呈現多種嬌態,喜歡縮著身子。流出的汗聚成了一串串汗珠,頭髮散亂,呈現閃閃綠色。正為千載難逢的相會高興,卻突然聽見已到五更。戀戀不捨時產生遺憾,情意纏綿難以結束。懶洋洋的臉色露出憂愁的神態,用美麗的語言發誓,說出了肺腑之言。贈送玉環表明命運永遠相合。留下同心結象徵兩心相同。夜晚照鏡梳妝,眼淚把臉上的粉都沖掉了,昏暗的燈火下,聽得到遠處蟲子鳴叫的聲音。化妝後依然光彩很鮮明,而早晨的太陽也漸漸出來了。乘著野鴨回歸洛水,吹簫的人也登上了嵩山。衣服上像沾上了麝香,枕頭上滑膩膩還留有紅色。密密的塘邊上的草,輕輕飄飛就像沙洲的蓬草。彈奏素琴像鶴,仰望天上盼鴻雁歸來。大海寬闊難以飛渡,天太高也難以飛到。像朝為行雲的巫山神女一樣沒有固定處所。只有蕭史一個人留在樓中(弄玉已經不知何住)”

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稹特與張厚,因徵其詞。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於時坐者皆為深歎。
【翻譯】
張生的朋友聽到這事的,沒有不感到驚異,然而張生卻已斷了念頭。元稹與張生交情特別深厚,便問他真正的想法。張生說:“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之物,不危害他自己,一定禍延別人。假使崔鶯鶯遇到富貴的人,憑藉寵愛,能不做風流韻事,成為潛於深淵的蛟龍,那我真不知她會變成什麼。以前殷朝紂王,周代幽王,擁有百萬戶口的國家,那勢力是很強大。然而一個女子就使國家垮臺,軍隊崩潰,自身被殺,至今被天下恥笑。我的德行難以勝過怪異不祥的東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係。”當時在座的人都為此深深感歎。

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張怨念之誠,動於顏色,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竟不之見。後數日,張生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絕云:"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自是絕不知復矣。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予常於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於予靖安里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
【翻譯】
過了一年多,崔鶯鶯嫁給別人,張生也娶了親。一次張生恰好經過崔鶯鶯的住所,就通過崔的丈夫轉告她,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見。丈夫告訴了崔鶯鶯。可是崔鶯鶯始終沒出來。張生怨恨思念的誠意,明顯表現在臉上。鶯鶯知道後,暗地裏寫了一首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最後也未見張生。後來又過了幾天,張生將要走了,崔鶯鶯又寫了一篇斷絕關係的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從此以後徹底斷絕音信。當時的人大多贊許張生是善於補過人。我常在朋友聚會時,談到這事,是為了讓那些明智的人不作這樣的事;而做這樣事的人不被迷惑。貞元年九月,朋友李公佐留宿在我們靖安里住宅裏,我談起了這件事。李公佐覺得這事非常出奇,連連稱道。於是我便作了《鶯鶯歌》來傳述它。崔氏小名叫鶯鶯,公佐就以此為篇名。

※王實甫〈西廂記〉連環畫: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04-03/30/content_1392123.htm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大視界書摘(四)-- 不抱怨的世界


書名: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威爾.鮑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8/9/25

【導讀】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你認為你很樂觀嗎?你有沒有數過自己每天會抱怨幾次?你覺得自己老是碰上衰事,所以唉聲嘆氣嗎?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這本書要邀你加入一項特別的行動,從今天開始,養成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的「不抱怨」習慣。
抱怨就是在講 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當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我們說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你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你所招惹來的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 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當你的嘴巴停止表達負面的思想,你的心靈就會產生其他更快樂的念頭。你的心靈就像一座意念工廠,隨時都在運作,若是負面的想法缺乏市場,工廠就會重建改組,轉而生產快樂的思想。

全球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響應的心靈樂活運動…

你的手中,握有翻轉人生、改變世界的秘密。作者發起「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色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那時你就已經養成不抱怨的習慣了。覺得很難嗎?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甚至進而影響了他人,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內容導讀】終結抱怨,改變人生! ~威爾.鮑溫/作者

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詩人馬雅‧安潔羅(Maya Angelou)

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轉人生的祕密。聽起來像在吹牛說大話?是吧,但我的確見過許許多多人的生命,都因此得到了翻轉。我看過他們寄來的電子郵件和書信,也接過他們的電話。大家都在運用這個簡單的概念—— 將紫色的矽膠手環戴在一隻手上,再換到另一隻手上,如此交替更換,直到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他們已經因而養成了一種新的習慣。藉由開始意識到自己說了什麼,進而改變話語的內容;他們改變了思維,開始用心、認真地打造自己的生活。有些和你一樣的人,都跟我分享過切身的經驗——他們長年的痛苦得以紓解,人際關係終獲療癒,職業生涯也因而改善,而且整個人都變得更快樂了。

我認識一個長年有頭痛毛病的人,他每晚下班回家,都會跟太太說自己這一整天頭有多痛。後來他明白這樣並無法消除、或是減緩頭痛,便決定不講了,讓自己漸漸免除抱怨。這個人是湯姆‧歐益。他再也沒有頭痛的問題了,而且現在是我們「沒有抱怨的世界」這項計畫的資深協調志工,我們的組織裡還有其他幾十位志工,讓這一切得以實現。

減緩痛苦、增進健康、創造圓滿的關係、擁有更好的工作、變得更平靜喜樂……聽起來很棒吧?這些不但可能發生,而且很有希望實現。要刻意努力地去重新設定心靈的硬碟,並不容易,但你可以現在就開始,而且不用多久──反正時間無論如何都會過去,你就能擁有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人生。

你可以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訂一個「不抱怨」的紫手環。手環的使用方法如下:
1、開始將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重新開始。
3、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們應該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但如果要做這種事,你自己要先移動手環!因為你在抱怨他們抱怨。
4、堅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幾個月,你才能達到連續21天手環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平均的成功時間是四~八個月。

還有,放輕鬆一點。我們所談的只是被「說」出來的抱怨、批評和閒話。如果是從你嘴裡說出來的就算,要重新來過;如果是用想的,那就沒關係。不過你會發現,就連抱怨的想法,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失殆盡。

現在就馬上開始,不必等紫手環到了才開始。現在就拿一條橡皮筋套在手上,把銅板或小石頭放在口袋裡,把紙鎮移到書桌的另一邊,或找到任何一種能確實自我監督的方法。現在就做。然後,當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批評、講閒話的時候,就移動那個東西——把橡皮筋移到另一手,把銅板放到另一個口袋,或把文具移到書桌的另一邊。移動那個東西很重要,這樣的動作將在意識裡深深地刻下痕跡,讓你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你一定要去移動它,沒有一次可以例外。

你抓到剛才說的一個重點了嗎?我說的是「當」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時,不是「如果」。抱怨在我們的世界裡蔚為風潮,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牢騷要比想像中多很多時,也不必大驚小怪。

在本書中,你將瞭解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你將學會一步步驅除生活中這種惡毒的表達形式。如果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不只是你自己不再抱怨,連身邊的人也會跟著停止這樣做。

不久前,我和一個朋友在打壁球,在賽局間稍做休息時,他問:「你寄出多少個『不抱怨』紫手環了?」我說:「大約十二萬五千個。」然後又補了一句:「到目前為止是這樣。」他思索片刻,喝了點水,然後說:「十二萬五千……比一個中型美國城市的人口還要多。」我說:「對啊。」一邊仍盤算著是不是這個數字。「那這件事你做多久了?」他問。我回答:「七個月。」「七個月寄出十二萬五千個手環。」他反覆說著,一邊搖頭覺得不可置信。

他調整了吸汗帶、再換上護目鏡,準備打最後一局,又問道:「你覺得人一天會抱怨幾次?」我說:「不知道。我剛開始嘗試21天不抱怨運動時,一天大概要移動紫手環二十次。」他站了起來,已經準備好要繼續打球。他拿起球拍,揮了幾下,讓肩膀保持靈活,然後說道:「算一下數學。」我還以為是算錯了上一局的分數,於是問他:「什麼數學?」

他說:「如果有十二萬五千個手環,乘上每天二十次抱怨,再乘每個月三十天,再乘上七個月,那就是……呃,是……呃,簡直是多得不得了!你想想看,有多少抱怨,從那天開始就『不見』了。」我站立片刻,想了一想,然後走回壁球場上。他進入球場,走向發球線,開始發死角球。我滿腦子想的都是他的論點。我揮了空拍,沒接到這個球。我不禁一直想著朋友說的話,最後他贏了那場比賽。這個簡單的想法,已經預防了多少抱怨、批評和閒話的發生呢?

它顯然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正持續地在擴張、發展。在我擔任牧師的教會,根據工作人員估計,「不抱怨」紫手環平均每一週被索取的數量是七千個。我們已經把紫手環寄送到全球八十個國家;辦公室主任每週放在我書桌上的郵件資料夾,已經膨脹成一捆將近一吋厚的信件。學校老師告訴我,鼓勵學生察覺自己的怨言,讓教室裡的氣氛也隨之改變。各教派的教會也擁護這個構想,不只是贈送「不抱怨」手環,還開設了星期三晚間的「不抱怨課程」以及「不抱怨」主日學等。遭逢背叛、貧窮、致命疾病、裁員,甚至是天災等威脅的人們,都開始接受挑戰,試圖將抱怨從自己的生活中驅除。

這樣的現象已經活躍地開展,而置身其中更是令人雀躍不已。

為什麼是紫手環?

二○○六年夏天,我決定在我們的教會成立「夏日讀書俱樂部」,鼓勵大家閱讀同一本書,並開課加以討論。

我們想選出一本真正能發揮影響力的書,於是決定先看看自己人需要的是什麼。大家面臨的頭號挑戰似乎是金錢。不論是成雙的伴侶或單身的男女,都紛紛來找我談負債、工作不定、深感財務吃緊等問題。檢視過幾本探討這個主題的書籍之後,我們選擇了愛妲溫‧甘妮斯(Edwene Gaines)的《繁榮的四大心靈法則》(The Four Spiritual Laws of Prosperity)。她的書提供了清晰、簡潔、有力、重要的指引,讓人們加以遵循實踐,開始過著豐足的生活。有一百多人買了這本書,我也額外規劃了為期五週的系列課程,讓大家能更深入鑽研,分享問題、看法與洞見。

當課程進入第二週,我在家裡的辦公室備課時,突然靈機一動,打電話給我們的辦公室主任瑪西雅‧戴爾。

把自己的想法解釋給瑪西雅聽。她很有耐心地聽完,然後嘆口氣說道:「又是星期天的新鮮小玩意兒了?」瑪西雅佯裝氣惱,其實她很喜歡在課堂上或主日學時送些小東西。我們已經給過磁鐵、書籤、相框、筆和其他能支援、強化學習成果的小飾品。瑪西雅說的「小玩意」在課程結束許久之後,仍發揮著視覺提醒的作用。

「為什麼是橡膠手環?」她問。我向她解釋,甘妮斯的書就像許多其他的書一樣,也是在提醒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之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心裡想什麼,嘴裡就會跟著說出來。」瑪西雅說道,回想起已經聽過好幾百遍的概念。我說:「沒錯。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而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所以,我們要幫助大家把抱怨從生活中驅逐,而橡膠手環將會成為很大的助力。」

「你再說一次,橡膠手環要怎樣發揮效果?」瑪西雅有點猶疑地說道。「我們會給每個人一個手環,就像為『阿姆斯壯基金會』(Lance Armstrong Foundation)募款時,分發的那種「活得堅強」(LIVESTRONG)的手環,但是要換個顏色。」我說。「大約二十年前,我曾在一本書上看過,母雞要花二十一天才能孵好蛋;反諷的是,人也要經過二十一天,才能將一項新的行為培養成習慣。我們要鼓勵每個人把手環戴在手上,努力做到連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如果他們發現自己在抱怨了,就要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再重新開始。」

「呃……聽起來挺難的。」瑪西雅評論著。接著,她鑽漏洞地問道:「他們要是抱怨了,可以隔天再重頭來過,然後這一天乾脆就『放個假』,盡情抱怨個夠嗎?」我說:「不行。他們當下就要換手,再重新開始。這個方法的重點就是要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在抱怨,這樣在下一次抱怨發生之前,我們才有可能先逮個正著。」

電話裡那頭出現了片刻的沈默。「瑪西雅?」我說著,確認電話是不是斷線了。「我還在。」她淡淡地說。「我只是不確定大家能不能做到……見鬼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我說:「我也是。我們試試看吧。」

「好吧。」她略顯憂慮地說道。「那我打電話給幾家飾品店,看看能找到什麼。手環有指定顏色嗎?」我想了一下。「沒有……妳有什麼意見呢?」我問。「紫色怎麼樣?」她說。「很別緻,而且有些人覺得紫色代表蛻變。更何況,你看黃色、橘色、粉紅色的手環到處都是,卻沒有見過紫色的。」我說:「聽起來不錯。」

瑪西雅找到一家賣紫色橡膠手環的公司,手環上還刻了「SPIRIT」(精神)這個字。我們同意訂購五百個,比所需要的數量多出兩倍以上——我們哪裡知道會這樣呢?當瑪西雅告訴我手環的事,我問:「為什麼要刻『精神』?」她說:「我想,那代表的是『學校的精神』,他們什麼顏色都有賣。如果學校的代表色是橘色,就買橘色的『精神』手環;如果是紅色,就買紅色的『精神』手環。」我說:「喔,所以我們買不到那種寫著『不抱怨』的手環嗎?」她說:「買得到,可是一次只訂購五百個,成本很可觀。更何況,這只是個小東西,大部分的人一回家就直接丟到抽屜裡去了。」

「那我要怎麼解釋『SPIRIT』那個字?」我大聲地提出疑問。「你就告訴大家,那是代表『改變的精神』。」瑪西雅說著,替我回答了問題。

隔週的星期天,我們送出兩百五十多個手環,但我們的五百個庫存量,在禮拜結束後很快就一掃而空,因為大家也想為自己的辦公室、班級、朋友、組織和社團索取手環。當天,我除了解釋這項挑戰的規則之外,還邀請每個人發揮想像力,想像自己的生活若沒有了抱怨的「聽覺污染」,會是什麼模樣。我能感覺到室內混雜著一股興奮和慌張的氣氛。我告訴他們,我自己也會進行這項挑戰,無論花多久時間,我都要達到連續21天不抱怨的目標。「連續21天,」我強調,「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

我說:「加入我的行列吧。如果要花三個月或三年,你的生命將會大幅進化、提升。如果你戴的手環因為換來換去而磨損了,我們會再給你一個。請堅持下去。」

你的話語表明了你的想法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當我們抱怨的時候,是藉由話語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頭。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讓我重申一次:如果你只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項收穫,那希望你記得的就是這一句: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

換句話說:「你講了什麼話,就會表現出什麼模樣。」

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重點是真正拿起韁繩、引導馬匹到我們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我們不要去的地方。你的人生就是一場電影,編劇、導演、監製、演出——你猜對了,都是你自己!我們都是自製的產物。當有人問及「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時,二十世紀的激勵大師及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Earl Nightingale)曾發出這樣的妙語:「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會這樣承認。」

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如今,大家已漸漸察覺到這一點,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它敲響了改變的鈴聲,要改變世界的意識。我們的集體思維已經開始明白,我們的生活、社會、政治情勢、健康和世界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內心思維和隨之招致的行為所展現、造成的結果。

這個觀念一點兒也不新穎。今天,似乎已有相當數量的大眾對此具有完整的認識,但數以千計的偉大哲學家與導師,千年來一直在告訴我們:
「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耶穌,馬太福音8:13

「宇宙即變化,我們的人生由我們的想法所創造。」——羅馬皇帝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諸法皆以心前導,心是主宰,諸法唯心造。」——佛陀

「改變想法就能改變世界。」——心理學家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

「你是今天的思想所造就的模樣,也將被明天的思想牽引著向前走。」——作家詹姆士‧艾倫(James Allen)

「我們會成為自己想像、思考的東西。」——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Earl Nightingale)

「道德文化的最高層次,可能就是當我們能察覺自己應該控制思想之時。」——達爾文

「為什麼我們就是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呢?因為我們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孟塔培(Alfred A. Montapert)

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人們是處於積極或消極交相表現的連續狀態中。在我的經驗裡,我從來沒有見過自以為消極的人。我所認識的人之中,當他們破壞性的思想多於建設性時,也沒有人真的會察覺到。他們的言詞可能向他人透露了負面的想法,但他們自己卻聽而不聞。他們可能經常抱怨——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自己是正面、開朗、樂觀、快活的人。

為了重新創造生活,控制思緒是很重要的。不抱怨的紫手環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是處於交相表現消極或積極的連續狀態。接著,當我們歷經這樣反覆交替的實際行動,一次又一次將手環從一手換到另一手時,我們就會真正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言語,進而注意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就能改變,最後重新塑造出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紫手環幫助我們設下陷阱,我們才能逮住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釋放它,再也不讓它回來。

一起打造沒有抱怨的世界!

二○○六年七月的那個星期天,在遞出第一批不抱怨的紫手環給教友,邀請每一位弟兄姊妹立志設法連續21天不抱怨後,我分享了一段故事:「小時候,我經常站在湖邊,儘可能把石頭丟到最遠的水裡。水開始濺起來之後,我就看著波動的漣漪從每個方向傳出去,一直輕拍到這個小灣的每一處邊緣。我們也可以一起創造出漣漪,此時此地,在這個小教會裡,我們可以開始做一件可以觸動世界、改變世界的事。」

他們猶豫的能量,開始轉化為興奮的熱忱。

我說:「讓我們免費把紫手環送給每一個來索取的人。我們可以一起讓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市,成為美國第一個『不抱怨』的城市。」接著我又補了一句:「想想皇家隊今年在職棒大聯盟的表現,在我們前面,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呢。」

室內一片沈寂。我發現到自己正在發出怨言,便第一次將我的手環從右手移到左手——這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社區的居民開始聽說了紫手環的事。我們加訂了五百個,貨還沒有送到,就又送完了。我們想著要再訂一千個,卻又擔心如果手環剩下了該怎麼處置。後來我們還是下了訂單,結果這一千個手環還沒送達,又被索取一空。索取手環的請求起初有如涓流,慢慢變成了細雨、豪雨,最後就像山洪爆發。

我察覺到有一件重要的事正在發展,便打電話給《堪薩斯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問報社有哪位會對這種報導有興趣。他們將我引介給海倫‧葛瑞,於是我便寄給她一封電子郵件,解釋當前的狀況。

就在我們送出手環時,我自己才發現,要達成這樣的轉變有多麼困難。第一天,我不停地把手環從一手換到另一手,簡直要累壞了,當時我才發覺自己一直都在抱怨。我想喊停,但教會裡的每個人都在看我。第一週結束後,我個人的最佳紀錄是一天只動了五次手環;然而到了隔天,我又回升到十二次。但我還是繼續這麼做。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愛抱怨的人,如今我卻發現其實不然。就在我努力試著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時,我同時也因為《星報》的葛瑞女士還沒有回信,而不免灰心,卻又暗自竊喜。雖然我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在這項實驗中有什麼過人的表現,我也不想硬著頭皮告訴她:「對,我就是呼籲每個人投入這項挑戰的牧師。」還有——「我嗎?呃,在真正嘗試了兩個禮拜後,我已經快要能維持六小時不換手了。」

我還是堅持下去,結果,在將近一個月之後,我已經可以一連三天不抱怨。每個禮拜天,我的教友都會看我的手環戴在哪隻手上。我看到有些人已經把手環拿下來了,但也有很多人持續不懈,讓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最後,我寫下目標:「到九月三十一日為止,連續21天不抱怨。」這個目標,我每天早晨看三次、每天晚上再看三次。慢慢地,我開始有了進展。

我發現,我在一些人身邊時可以做得很好,但和另一些人相處時卻沒辦法做到。我難過地發現,有些我視為是好朋友的人,我和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一起談論、表達各種不滿和抱怨,於是我開始迴避他們。剛開始,這樣做讓我有點罪惡感,但我卻注意到自己的手環變得穩定不動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也開始比較快樂了。

一個多月後,《星報》的葛瑞女士發電子郵件給我,說她之前都在休假。她說她覺得這個主意很有意思,想寫一篇文章報導我們的「不抱怨手環」。當她正在撰稿時,我也終於完成21天的挑戰。因此,當她的第一篇報導問世時,我是唯一做到的人。

我再度向教會的委員會確認,可以免費贈送手環給所有想要的人。「我們可以幫助喚起全世界的覺知。」這是我們一致的意見。而我們幾乎沒想到,其他報紙會從《星報》上挑中這篇報導。幾週內,我們接到索取手環的請求,數量將近九千個。我們把供應商的所有紫手環都買下來,還追加了更多訂單。志工們進一步將我們的網站自動化,可以直接處理索取手環的請求,同時還設計了我們這個工作團隊的專屬標籤,可以在包裝手環時黏貼使用。我們申請到了「TheComplaintFreeChurch.org」這個網址,還有更多報社也報導了這個活動,隨後電視台也加入了。

這個想法的規模已形擴大,不再只限於堪薩斯教會而已。一個天主教的主教轄區索取了兩千個手環,送給教會和學校的每一個人。我們開始從澳洲、比利時、南非等地接到索取手環的請求。這已經真正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了。我們察覺到這個「池裡漣漪」的點子,真的開始在全球醞釀、擴展,於是便耗資架設了「AcomplaintFreeWorld.org」的網站。

在此同時,我們也建立起一個資料輸入團隊、一個執行團隊、一個補給團隊,和一個運輸團隊,成員悉數都是由志工組成。

在見報一百多次、上過《今日秀》(The Today Show)和真正全國聯播的《歐普拉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這兩個電視節目之後,參與這個活動的人次已超過百萬人,而且全球都在快速成長!當我和《歐普拉秀》的副製作人面談時,她曾問我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麼。我說:「轉化我們這個世界的意識。」她看著我,露出同理的微笑。「這是個很大的夢想,您不覺得嗎?」我回敬她一個笑容,然後說:「算一下數學吧。」

當我寫到這裡時,已經有八十多個國家,近六百萬人,來向我們索取紫手環,每天的索取數目則是將近上千個;一般人平均要花四到八個月,才能成功做到21天不抱怨。將手環的數量與大多數人抱怨的次數相乘,這個世界的人們已經開始覺醒,有了全新的體認。

有多少抱怨,因為這個簡單的想法而平息下來了?和幾個月前相比,家庭、學校、職場、教會、體育團隊、醫院、監獄、警察局、消防局、診所、軍隊和政府機關,是不是也變得積極、快樂多了呢?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這些團體裡都有人戴著紫手環,竭盡全力地用積極的態度來選擇、形塑他們的措辭和用語。

改變世界?這件事情正在進行中。

有兩件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同意:
1.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怨言。
2. 世界的現況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模樣。
在我看來,這兩者互為關連。我們把焦點鎖定在不對勁的事情上,而不是將視野聚焦於健康、快樂與和諧的世界。如今,你也有份了。你會拿起這本書,並非偶然。你已經回應了靈魂的召喚,不再是製造問題的一份子,而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只要成為積極改變的榜樣,你就能改變世界。接受這項挑戰、並且持續不懈,無論花多久時間都要挑戰成功,你將為我們的孩子點亮光明的未來。你可以在人類之中成為一個療癒的細胞。

前幾天,我去看了皇家隊的比賽,有一群球迷熱切地想要帶動全場玩起波浪舞。波浪舞熱烈地展開,大家從座位上躍起,高舉雙手,使勁發出「呼」的一聲,歡呼聲繞著棒球場一波波地傳遞,但是到了某個區段後,就開始後繼無力,坐在那一區的球迷不知為何而無心接續,波浪舞便停止了,浪潮就這樣消退了。

轉化人類意識的波浪舞已經朝你綿延過來了。你可以讓它繼續下去。你可以幫忙創造一個沒有抱怨的世界。為你身邊的人們而做。為你的國家而做。為了這是邁向世界和平的第一個有力步驟而做。為你的孩子以及他們未出世的孩子而做。但最重要的是,為你自己而做。

為自己做這種事?那不是很自私嗎?不會的。為自己做些事、讓自己得到益處,這沒有什麼不對。當你成為更快樂的人,就會提升這個世界整體的快樂程度。你會傳送出樂觀和希望的震波,和其他理念相似的人互相共鳴。你會創造無比的期待,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經寫過,我們絕不該「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忠誠堅持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
漣漪正一波波持續擴散著。對了,順便提一下:瑪西雅也成功了喔。

【內容試讀】Part 1:我怨故我在

人們發明語言來滿足自己深切的抱怨需求。——美國演員莉莉‧湯琳

做到不抱怨的四個步驟

不論做什麼事,都要經過四個階段,才能養成實行的能力。要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這每一個階段,而且很抱歉,一步都不能省。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有些階段會比其他階段費時更久,每個人的經驗各有不同。你可能飛也似地越過一個階段,卻卡在另一個階段許久,但只要堅持下去,你就能掌握這種技巧。

---------------------------------------------------------------------------------------------------------------------------------

◆真誠的分享:我還以為我很樂觀!

我和大多數挑戰「不抱怨運動」的人一樣,很快就發現自己在日常互動中究竟說了多少抱怨的字眼。我第一次真正聽到,自己對工作發洩怒氣,對疼痛和痛苦發牢騷,對政治及世界局勢唉聲嘆氣,又對天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使用了多少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簡直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為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馬提‧波因特

---------------------------------------------------------------------------------------------------------------------------------

養成能力的四個階段是:
1.無意識的無能
2.有意識的無能
3.有意識的有能
4.無意識的有能
湯瑪斯‧葛瑞(Thomas Gray)在〈論伊通學院的願景〉中告訴我們一句格言:「無知就是福。」要成為不抱怨的人時,你會在「無知」的福氣中,開始穿越轉化的亂流,獲得真正的福樂。目前,你還處於「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能;你不明白(沒有意識)自己的抱怨有多少(因此而無能)。

「無意識的無能」和養成強大能力的階段一樣,都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每個人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裡,你具備純粹的潛力,準備創造偉大的作為。只要你願意按部就班、往前推展,一步步走下去,就有振奮人心的新遠景,等著你去探索。

很多人都是習慣去注意傷害而喊「痛」。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歷經這些階段,當你揚棄抱怨,當你不再去注意傷害而喊「痛」時,你的人生就會像美麗的春花般綻放。

我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我永遠都不能抱怨了嗎……永遠!?」我是這麼回答的:「你當然可以抱怨。」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

1.我不是要來告訴你或誰該怎麼辦。如果我是這種心態,我就會想辦法改變你,這代表我是把焦點放在我不喜歡的那個你身上。我是在表達對你的不滿,而且以此推論,我還會抱怨。所以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那是你的選擇。
2.有時候,抱怨也言之有理。

現在,趁你還沒發現自己在第二點上有漏洞之前,先想想「有時候」這三個字,同時記得我和很多人一樣,已經接連三週——就是連續二十一天,或五百零四個小時——完全沒有抱怨。沒有抱怨——零、無,一點都沒有。講到抱怨,「有時候」代表「不是很常見」。抱怨應該不常發生;批評和八卦則永遠不該出現。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正當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件,其實寥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聽覺污染」,有害於我們的幸福與美滿。

自我檢視一下:當你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時,背後的原因嚴重嗎?你經常抱怨嗎?你已經一個月或是更久沒有抱怨了嗎?如果你一個月抱怨一次以上,那麼你可能已陷入慣性的抱怨狀態,這樣對你並沒有好處,因為你就是在注意傷害而喊「痛」。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

要做一個快樂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過生活,你就需要非常高的門檻,才能容許自己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下次你要抱怨時,就先問問自己,那件事有沒有像幾年前我所發生的事一樣嚴重。

當時我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備課。我們家正位於馬路的急彎處,駕駛人在這裡要放慢速度,行駛過彎道;過了我們家兩百碼之後,市區道路就變成郡立高速公路,時速從二十哩升高為五十五哩。因此,我們等於是住在加速/減速的車道上,若非路上的那條彎道,我們家就會變成非常危險的地方。

那是個溫暖的春日午後,蕾絲窗簾在開敞的窗邊隨著微風輕輕飄動。忽然間,我聽到奇怪的聲音。迸地一聲巨響,緊接著出現了尖叫聲。那不是人的尖叫聲,而是動物。每隻動物都有獨特的聲音,就像每個人一樣,而我對這個聲音很熟悉。那是我們的長毛黃金獵犬金吉爾。通常,我們沒想過狗會尖叫。可能是吠叫、嚎叫、哀叫——沒錯,都是這樣,而尖叫是我們鮮少聽到的。但此刻金吉爾就是在尖叫。她被車撞了,就在我窗外不到二十呎處,躺在路邊痛得尖聲叫喊。我大喊一聲,跑過客廳到前門外,我的太太桂兒和女兒莉亞跟在後面。莉亞當時才六歲。

我們靠近金吉爾時,看出她傷得很重。她試圖用前腿站起來,但後腿卻似乎幫不上忙。她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嚎叫著。鄰居們紛紛走出家門來探視騷動發生的緣由。莉亞只是一直叫著她的名字:「金吉爾……金吉爾……」眼淚從她的臉頰流下來,浸濕了衣服。

我四處尋找撞傷金吉爾的司機,卻不見半個人影。後來我抬頭望向劃分市區道路與郡立高速公路的山坡,看見一輛卡車,正牽引著一輛拖車,就要爬上山坡頂,同時加速超過五十五哩。儘管我們的狗痛苦地躺在那裡,我的太太愕然站著,我的女兒哭得可憐,我滿腦子想的,都是要去找那個撞到金吉爾的人當面算帳。「怎麼會有人做出這種事,還開車跑了?」我心想,「他才剛上彎道……他當然有看到金吉爾……他當然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我把陷入痛苦與混亂的家人丟下,跳上車子衝出停車道,揚起一片沙塵與碎石,沿路飆到時速六十、七十五、八十三哩,就是要追上那個撞了莉亞的狗,又揚長而去不敢面對我們的人。我在顛簸的路面上疾馳著,開始覺得車子彷彿就要駛離了路面。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如果我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可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那人轉進了停車道,還沒有發現我在後面追趕,他穿著邋遢的襯衫和油膩膩的牛仔褲下了卡車。我在他身後打滑停住,從車裡跳出來尖叫:「你撞到我的狗了!!!」那人轉身看著我,一副聽不懂我在說什麼的樣子。我一股血氣衝上耳朵,不確定他是不是真的說了:「我知道我撞到你的狗……不然你想怎樣?」與現實世界恢復連線之後,我吼了回去:「什麼?你說什麼?」他微笑著,彷彿在糾正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又字正腔圓、慢條斯理地說了一次:「我知道我撞到你的狗了……你究竟想怎樣?」

我氣得火冒三丈,心裡一直浮現莉亞在後照鏡裡,站在金吉爾旁邊哭泣的模樣。我大喊:「把手舉起來。」他說:「什麼?」我再說一次:「把手舉起來,看招……我要宰了你!」

片刻之前,當我怒氣沖沖地要追捕這個傢伙時,及時的理性讓我不至於因為開快車而送命。但現在他把我親愛的狗撞成重傷,竟然還講出這種目中無人的話,已經讓我所有的理性消散殆盡。我長大後從來沒有打過架,我不相信打架能解決事情。我也不曉得自己知不知道怎麼打架。但是我想揍死這個人。那一刻,我才不管自己會不會坐牢。

「我不跟你打。」他說。「這位先生,你如果打我,那就是傷害罪。」我舉起手臂,拳頭緊緊握著,就像顆堅硬的鑽石,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裡。我說:「動手!」他說:「我不要,先生。」一邊露出僅存的幾顆牙微笑著。「我才不幹這種事。」他轉身慢慢走開。我站在那裡發抖,怒氣毒害著我的血液。

我不記得後來開車回到家人身邊。我不記得把金吉爾抱起來去看獸醫。我只記得她在我最後一次抱著她時她身上的味道,還有獸醫用針筒結束她的苦難時,她輕聲哀嚎的模樣。我反覆問著自己:「怎麼會有人做出這種事?」

後來那幾天,每當我努力想入睡時,那人滿口破牙的笑容卻仍然揮之不去。他那句「不然你想怎樣?」又在我耳邊響起。我在腦海裡清楚地看見,如果我們打起來,我會怎麼對付他。在我的想像中,我是消滅邪惡壞蛋的超級英雄。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正拿著球棒或其他武器,狠狠地傷害他,就像他傷害我、我的妻子、我的女兒和金吉爾一樣。

接連難以入眠的第三個晚上,我起身開始寫日記。在宣洩了近一小時哀傷、痛苦和不滿的怨言後,我寫下了令人訝異的字句:「傷害者自己也是受傷的人。」這一點都不像我會說的話啊,我不禁納悶地大喊:「什麼?」我又寫了一遍:「傷害者自己也是受傷的人。」我往後一靠,坐在椅子上思索,聆聽春天的雨蛙和蟋蟀頌讚迷人的夜晚。「傷害者自己也是受傷的人。這句話怎麼可能適用在這個人身上?」

當我進一步思索時,便開始明白了。可以這樣輕易地傷害一個家庭所珍愛的寵物,一定不像我們一樣瞭解同伴動物的愛。可以在年幼的孩子淚眼汪汪時驅車離開,就不可能知道小朋友的愛。不能為刺傷一家人的心而道歉,他自己的心一定也被刺傷過很多很多次。這個人才是這個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沒有錯,他表現得跟壞蛋一樣,但這是源自於他內心的深切苦痛。
我坐了很久,讓這一切沉澱、銘刻在心。每當我開始對他和他所造成的痛苦感到氣憤,我就想起這個人每天必然會領受的痛苦。沒多久,我便熄燈上床,沈沈入睡了。

抱怨就好像口臭……

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

在這次的經驗中,我感受到哀傷。五年前,金吉爾出現在我們南卡羅萊納鄉間的家中。好幾隻狗來過我們家不想走,但我們的另一隻狗吉勃遜卻把牠們都趕跑了。不知道為什麼,他讓金吉爾留了下來。金吉爾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從她的舉止行為之間,我們認定她來這裡之前,曾經受到虐待。而且她特別會提防我,所以說不定是哪個男人傷害了她。大約一年後,她開始試著信任我;接下來幾年,她則成了我真正的朋友。她走了,讓我深深感到哀傷。

我當然也覺得痛苦,真切的感情痛楚折磨著我的靈魂。有孩子的人都懂:我們寧願自己承擔心痛,也不願自己的孩子受苦。而我的小女兒莉亞所經歷的情緒衝擊,又使我痛苦倍增。

我也深感不滿。我為自己沒有痛打那個人而懊惱,也為了原先竟想以暴制暴而良心不安。我為自己從他身邊走開感到羞恥,卻也為了拚命追趕他感到慚愧。

哀傷。痛苦。不滿。
當這個人撞到金吉爾時,我感受到這種種的情緒,並且一一表達出來,這些都是恰當的反應。在你的人生中,有時候可能也會經歷同樣困難的情境,幸運的是這類的創傷事件很罕見。以此類推,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應該也很少發生。

但是,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抱怨都不是源自於這麼深切的痛苦經驗。相反地,我們就像喬‧沃許(Joe Walsh)的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Life’s Been Good)所描寫的──我們不該抱怨,但有時還是會抱怨。事情並沒有真的糟到要理直氣壯地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但抱怨就是我們毫不抵抗而自然出現的預設反應。我們就是會抱怨。

無知就是福。在你開始自我追蹤,要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之前,你可能幸福地未曾意識到自己的抱怨有多少,以及這些抱怨在生活中造成的殺傷力。對許多人而言,對天氣、配偶、工作、身體、朋友、職業、經濟、其他駕駛人、國家,或心裡想的大小事件發發牢騷,是每一天都會重複幾十次的事,然而,卻鮮少有人明白,自己抱怨的有多少。

話是從我們的嘴裡說出來,所以耳朵一定聽得到,但不知是什麼緣故,我們不會把這些話語認定是怨言。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

你的抱怨很可能比自己認定的次數要多得多。而如今,既然你已經接受21的挑戰,要擺脫抱怨,你就開始注意到這一點了。當你開始把手環從一手移到另一手,才會明白自己有多常「kvetch」(意第緒語的「抱怨」——我不是猶太人,但我真喜歡這個字。)

一直到現在,老實說,你可能講過你不會抱怨——或不常抱怨。很顯然地,你認為自己只有在事情著實很惱人時,才會抱怨。下次當你想為自己的抱怨辯解時,先想想金吉爾的事件,然後捫心自問,你的這次經歷是否真那麼糟糕,再下定決心,實踐不抱怨的承諾。

關鍵就在於不要放棄

每個成功做到21天不抱怨的優勝者都對我說過:「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凡是有價值的事都是得來不易。這個行動簡單嗎?很簡單。但「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邊。我這樣說不是要嚇唬你,而是要激勵你。如果你覺得要成為不抱怨的人(監測並改變自己的措辭)很難,那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麼毛病。歐德森(M. H. Alderson)說:「如果一開始你沒有成功,就代表你和平常人都一樣。」如果你正在抱怨,這就是你應處的位置。現在你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就能開始將抱怨從生活中驅除。

你辦得到的。我一天抱怨幾十次,我都辦到了。關鍵就在於不要放棄。我的教會裡有個很棒的姊妹仍戴著我們第一批贈送的紫手環,那只手環已經磨損泛灰了,但她最近告訴我:「他們可能會把我和這個東西一起埋了,但是我不放棄。」

這份承諾就是需要這種決心來實踐。好消息是:即使你尚未做到21天不抱怨,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內在焦點已經轉移,你也變得更快樂了。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

◆真誠的分享:無怨的人生最快樂

您好:
我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已經開始轉移自己的焦點。在等手環來的時候,我就開始先把橡皮筋戴在手上,讓我察覺自己在做什麼。我已經戴了大約一個星期,現在我幾乎不抱怨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快樂多了!更別提我身邊的人會有多快樂(例如我先生)!我想改善抱怨的習慣已經很久了,而這個手環活動就是驅使我改變行為的動力。
許多人都在談論這個手環的相關話題及其背負的使命,這項使命已形成龐大的漣漪效應,許多人至少都開始想到自己有多常抱怨,也許還決定要改變行為。愈來愈多人聽說這個想法,這項運動就可能產生長遠、廣泛的效果。完成任務要比實際拿到手環重要多了!想到就覺得很讚!——馬里蘭州洛克維爾市,珍妮‧雷里

--------------------------------------------------------------------------------------------------------------------------------

眾人景仰的電台播音員保羅‧哈維(Paul Harvey)曾說:「我希望有一天能達到這個世界所認定的成功,這樣如果有人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我就會告訴他們:『我爬起來的次數比跌倒的次數還多。』」正如所有值得完成的事,你必須一路跌跌撞撞,才能締造成功,如果你開始挑戰時的狀況,就和多數人一樣,那麼你可能得不斷把手環換來換去,換到手也酸了、心也煩了。我移動手環的次數就多到把三個手環都弄斷了,才完成21天不抱怨的目標。如果你也把手環弄斷了,就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再索取一個。

但如果你堅持下去,有一天,當你昏昏沈沈躺在床上快睡著時,你一眼瞥到手腕,就會第一次發現,在多日、連月、甚至經年以後,你的紫手環終於和當天早上起床時一樣,還戴在同一隻手上。你會想:「我今天一定有抱怨,只是我沒有抓到。」但當你在心裡清算一次,你就明白你成功了。你真的一整天都沒有抱怨!總會有那麼一天的,你一定能辦到。

當你展開這種轉變時,代表你很幸運,因為即使我事先警告這項挑戰會很困難,你仍然具備一項心理優勢,來驅策你達成目標,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達客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當一個人嘗試新的東西,無論是滑雪、雜耍、吹長笛、冥想、寫書、騎馬、繪畫或任何事,人性中都有一部分會認為精通這項技藝很簡單。「達客效應」的名稱是出自康乃爾大學的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與大衛‧達寧(David Dunning),他們針對嘗試學習新技能的人們展開研究,結果並發表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文中這樣陳述著:「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換句話說,你沒有意識到做某件事會很難,所以就會試試看。

你心想:「這會很簡單。」所以就開始了,而開始行動就是最難的部分。

如果沒有「達客效應」,當我們知道,實際上要花多少工夫才能精通一項技藝,或許在開始之前就會先放棄了。內人桂兒對於這件事提出很好的結論,有人問她:「學騎馬最好的方式是什麼?」桂兒總是回答:「花時間坐在馬鞍上……花時間坐在馬鞍上。」

花時間坐在馬鞍上。戴紫手環(或橡皮筋,還是在口袋裡放錢幣、或使用其他自我監控的工具),然後換手。每抱怨一次就換手。儘管似乎很難、很糗、很灰心,也要換手。即使在成功了十天之後又抱怨,也要換手。一次又一次從頭開始。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放棄了,也要堅持下去。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成功了,而你個人到目前為止的最佳紀錄是兩天,也要堅持下去。堅持下去……花時間坐在馬鞍上……花時間坐在馬鞍上。

當心陷入「抱怨輪迴」

有個老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個建築工人坐下來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打開便當盒就抱怨:「噁!肉捲三明治……我討厭肉捲三明治。」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說。隔天兩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往裡面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說:「怎麼又是肉捲三明治?我痛恨肉捲三明治。我討厭肉捲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沈默。第三天,兩人正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復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每個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捲三明治!我要吃別的東西!」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乾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厭倦了肉捲三明治嗎?那麼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用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當耶穌說:「尋找就必尋見」時,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你所尋找的,你一定會找到。當你抱怨時,你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然後你抱怨這些新事物,又引來更多你不要的東西。你陷入了「抱怨輪迴」,這樣的現象將在未來自行實現——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這樣一直反覆延續下去,永無休止。

卡繆在《異鄉人》裡寫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閃爍著星座與星辰,頭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開。」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靈,或無論你如何稱呼,都是善意(好)的,卻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話語呈現思維的力量,為自己呼求愛、健康、快樂、豐盛、平安,或為自己引來痛楚、苦難、悲慘、孤單、貧窮。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又指明了我們的想法。當我們用消弭抱怨來控制言語時,我們就能主動創造生活,引來我們渴望的結果。

【內容試讀】Part 2:抱怨與人際關係

氣惱我自己的殘障,是在浪費時間。人生必須不斷往前走,而我到目前為止表現得還不錯。如果你一直在生氣或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史蒂芬‧霍金

抱怨,會讓你變得顧人怨

當你進入「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可能會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無能)。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然而抱怨的行為也是一刀兩刃,將帶來負面的影響。長年抱怨的人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乾了。你或許也認識一些人,會讓你覺得精力都被他們耗盡了,他們藉由抱怨的天性,其實是把你原有的能量都轉換成憐憫。相反地,有些面臨嚴苛處境的人卻能保持樂觀,不讓自己感覺像是受害人。即使我的朋友霍爾快死了,我也從來不覺得被他拖垮了,反而是深受他的樂觀與開朗所鼓舞。

---------------------------------------------------------------------------------------------------------------------------------

◆真誠的分享: 歡迎光臨「不抱怨星期一」!

自從我第一次在《今日秀》節目中得知這項美好的計畫,就開始問同事有沒有興趣參加。大多數人都願意,於是我們就訂了手環。我們決定在等待手環送達的同時,也要在一週的上班日中定出一天,努力在那一天不要抱怨,於是我們將星期一定為「不抱怨星期一」。我們在公司的布告欄和辦公室四處都貼了標語,提醒大家不要在星期一發牢騷、訴苦和抱怨,這果然激勵了整個辦公室。現在每逢星期一,我們都會用:「歡迎光臨『不抱怨星期一』!」
來彼此打招呼。想想看,人生苦短。我們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像是賺更多錢、有穩定工作、能減輕體重等),但現在,我們要開始尋找每一天被恩賜的小小喜樂。我覺得這個計畫棒極了,我們真是有福之人!——俄亥俄州肯特市,莎莉‧司克蝶

---------------------------------------------------------------------------------------------------------------------------------

從「鮮少抱怨」到「經常抱怨」的不同程度等級中,人們通常會沿著連續值作為。如果有一個人跳脫團體的常軌太遠,過不了多久,那人就會發現自己再也不受歡迎了。

再者,如果把抱怨當成是某種讓人上癮的藥物,有很多人面對的處境,大概就是身邊的其他人都在酗酒、抽煙、吸毒,而如果有人不合群、沒有一起這麼做,團體中的成員就會覺得受到了威脅。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個人的推論是:表現負面行為的人,其實知道自己做的選擇並不健康,尤其在和那些作風不同的人相比之下,更會顯得自己十分糟糕,所以才會惱羞成怒。當我們和那些比自己更常抱怨、或是較少抱怨的人相處時,都會覺得不對勁。因為我們的頻率和磁場不同,而能量互異的人會彼此排斥。

你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堆怨聲載道的人群裡嗎?你周圍都是些愛發牢騷的人嗎?那我要嚴正地提出一項訊息,幫助你釐清現況——通常,我們都會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和自己互異之人。在「不抱怨運動」發展的盛況中,最讓我們痛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到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請求:

「請馬上把紫手環寄給我,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抱怨個沒完。」每當收到這樣的請求——而且還常常發生,我們就只是微笑著寄上手環,不予置評。我們微笑,是因為我們知道,這個索取手環的人可能也經常抱怨,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在抱怨。當他們戴上紫手環,明白自己的抱怨也是這麼頻繁時,他們對旁人的憐恤之情,就能大幅提升了。

杜絕抱怨,才有健康的溝通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在《夢幻飛行》(Illusions)中曾寫下一則簡單深刻的真理:「同類相吸。」相似的人,無論是同樣在抱怨、或是同樣感恩的人,都會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則會互相排斥。我們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動頻率不同的能量,是無法協調、交融的。
思想也是能量。你會吸引和自己的思想模式一致的事物,同時排斥不協調的事物。而你的言語將指明、強化、鞏固自己的想法。

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就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推開、驅逐你說想要的東西。我認識一群每週都舉行聚會「互相扶持」的女性,而「扶持」的方式主要就是抱怨男人。據我了解,她們最喜愛的話題就是:「男人很自私」、「男人不要承諾」、「不能相信男人」。無怪乎,這些女人沒有一個能和男人維持健康、幸福的關係。她們想不想要這樣的關係?當然想,但是透過抱怨,她們卻向外發送了「男人不好」的振動能量,使得「好男人」都不會在她們的生活裡出現。她們用自己的抱怨,創造了這樣的現實。

幾年前,我和桂兒認識一對夫婦,他們有個兒子和我們家的女兒同年齡。我們四個大人有很多共同點,小孩子也喜歡玩在一起,所以兩家人花了很多時間相聚、相處。然而,過了幾個月之後,我注意到我和桂兒都不再期待這種聚會了。一天晚上,桂兒說:「我真的很喜歡他們兩個,可是她只要一跟我說話,就只會抱怨先生。」我告訴她,我和那家的先生單獨相處時,他最常做的事也是抱怨太太。

我們發現,這對夫妻在這樣的發牢騷時段裡,不但各自抱怨對方,而且似乎還打定主意,要幫忙為我和桂兒的夫妻關係挑出毛病來。他們試圖要讓我們轉而去注意或談論,到底不喜歡對方什麼。覺得自己悲慘的人不但喜歡把別人也拖下水,還要證明這一切都是其來有自。久而久之,我們便找藉口疏遠這家人,最後終於和他們沒了聯絡。

我和桂兒有我們自己的挑戰要面對,任何一種關係中的兩方也是如此。和你同處一段關係中的對方,時常會引發一些你必須承擔、也終究要解決的問題。我和桂兒的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找對方談,而不是跟其他人說。不去和引發你負面感受的人談,反而去找另一個人說,就等於製造了三角習題——如果你不太懂三角習題,這是指你和某人有疙瘩,卻和另一個人討論這個問題,而不是直接找當事人解決。

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習題,也會繼續延宕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事。你的一個孩子可能會對另一個手足很生氣,卻跑來找你投訴,而不是直接找他討厭的那個人溝通。於是你這個睿智、仁慈的父母便介入了——要不就是勸誡這個不滿的孩子,要不就雪上加霜,親自去找另一個孩子興師問罪。短程來看,你可能化解了當下的困境,但你卻沒有給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處理他們生命中未來的問題。你允許這個抱怨的孩子在當前的情況下繼續當個受害人,而且讓他繼續維持這樣的模式,去因應未來生命中的挑戰。

你想幫助、支持孩子,但是當你試圖解決他們彼此之間的問題時,你並沒有樹立起健康溝通的榜樣。甚至,你還不知不覺地在鼓勵孩子,習慣性把你捲入他們的衝突中,不管情況嚴不嚴重、事情重不重要。你最好請他們彼此溝通,信任他們能藉由內在的引導,化解彼此的衝突。這麼做等於是給了他們一份重要的禮物,教他們學習健康的溝通,而你也幫助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三角習題在一些教會裡也很盛行。最近我聽說,有位牧師向一位牧師說起另一位牧師帶領教會的方式。滔滔不絕講了幾分鐘之後,那位傾聽的牧師(他一直保持沈默)按下了電話上的擴音器,打給被毀謗的牧師,然後說:「吉姆,我是傑瑞。我和麥克坐在這裡,他正在分享他對你和你們教會的觀感。我不想變成這三角習題裡的一角,而我知道你一定很高興聽到他想分享的內容。所以,麥克,傑瑞在聽囉。」麥克目瞪口呆地坐著,滿臉通紅。那一刻,麥克非常清楚地收到了這個訊息:在背後議論別人是不正直的事;而傑瑞也設定了一條明確、嚴正的界線,確保自己不會再被捲入麥克的閒言閒語裡。

這個故事解釋了我為什麼把八卦和抱怨放在一起談論。我反對閒話嗎?絕對沒有。只要:
1. 你說的話是恭維那個不在場的人。
2. 那個不在場的人如果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說的話。

如果你能遵守這兩項簡單的規則,就盡量說閒話吧!試試看吧——坦然不諱地說出:「她穿得那麼醜,不是很棒嗎?」把這句話說得很正面,即使你知道它背後潛藏的訊息是批評。這都是同一回事。南方有句俗諺說:「在堆肥上鋪滿糖衣也不能把它變成蛋糕。」如果你不會直接在那個人面前說,而且能讓他覺得受到恭維,這些話就是閒話和抱怨。你的母親說得對:如果你說不出什麼好聽話,就乾脆閉上嘴巴。你不需要讓這種能量散發出來,進入你的世界。

如果你是個平常就會說閒話的人,那麼你會發現,只說好聽話讚美那些不在場的人,一點都不好玩。在今天的社會裡,說閒話就像是在「挑蝨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謂的「挑蝨卵」,就是要從頭皮裡挑出頭蝨的幼卵,而頭蝨最愛從一個人身上傳給另一個人,所以不要隨便亂挑,不然你可能會被傳染。

覺得別人常在抱怨,是因為你也一樣

我們說閒話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讓自己在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至少我不像○○○那麼糟。」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
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會喜歡愛吹牛的人。

還有一個事實你也必須認清:你會注意到另一個人有這些缺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覺得「身邊的人都滿腹牢騷」而來索取紫手環的人,通常也都有慣性抱怨的傾向,你會發現自己對其他人的厭惡之處,就是你和他們的共同點,只是你對於自己個性中的這一部分,還處於「無意識的無能」階段。在另一個人身上注意到這個缺點,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認出它,並且加以修正的一種方式。如果你想指出某個人的負面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察覺這個缺點、並進行療癒。

還有,請好好牢記這項推論。因為別人的優點(亦即你讚賞別人的地方)之所以會吸引你,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你會在別人身上看到這些優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這也是你的特質。這些正面的特點可能潛伏著,但如果你聚焦於此,在自己身上認真尋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會憑藉著自己的專注力,讓這些優點浮現出來。

你不只是透過思想和言語創造了自己的現實世界,也在影響著周遭的人。下次坐在觀眾席裡,當大家開始鼓掌時,請注意一件事:如果掌聲夠長,每個人漸漸地就會開始以同樣的韻律拍起手來。他們會保持同步的節奏。這稱之為「曳引」作用(entrainment),人類在振動中會趨向和諧,若是無法達到和諧,振動就會消散。人們在鼓掌時能夠「曳引」,掌聲便有延長的傾向,反之則會停止。

這樣的現象,在我對大批群眾演講時,已經證明過好幾次。我沒有告訴觀眾理由,只是要他們鼓掌、繼續鼓掌,直到我請他們停下來為止。有時候,同步的現象頃刻就發生了,有時候則要等一兩分鐘,但最後一定會出現。掌聲成為一種拍子、一種節奏:這一群人開始有韻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類節拍器——這就是曳引作用。

我母親家裡有四個女兒,而她告訴我,她和阿姨的經期都是在每個月的同一時間。她們只是因為住在一起,生理上便有曳引的現象。當大阿姨離家上大學時,她的經期很快地就轉而與室友契合;暑假返家時,又重新變得和姊妹們一樣。人類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會調整成與周遭相同的模式。

曳引是一種原理,正如地心引力也是一種原理。它不好也不壞——只是存在著。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隨時都在運行。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曳引著他們,他們也曳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察覺出在你周遭有多少抱怨發生,有助於讓你明白,你可能正藉由自身的參與而引來抱怨,然後發出抱怨。這都是你要轉化人生的一部分過程。有時候,當你改變時,你也會在過程中擺脫掉一些舊的關係。當我進行21天的挑戰時,我發現大部分時間我都做得不錯,唯獨每次和一個老友說話時,最後總是會口出怨言。有一次講了十五分鐘電話,我的手環換了四次,我於是對自己說:「如果史考特不要那麼消極,我就不會在我們交談時,受到慫恿而抱怨。」下次我們說話時,我刻意努力地要讓對話朝積極、正面的方向進行,卻發現非常困難。我們之間其實沒什麼話好說。我發現我們的關係是建立在抱怨之上,而且我們都很好勝,想要「贏過」對方的牢騷。如果有「抱怨奧運會」,我們兩個誰會得金牌還很難說呢。

為了完成挑戰,我不再接他的電話。我會對自己說:「都是史考特的錯。」同時懷著優越感。然而,其他認識史考特的人,和他相處時都沒有這種經驗,他總是歡欣、樂觀和開朗。

好痛啊。
我必須承認是我的問題。是我的負面想法在餵養我們關係之中的怨言,所以在離開他的空檔裡,我努力讓自己擺脫抱怨,而不是把錯怪到他頭上。

所以,檢視現實的時候到了。你會說自己最常相處的人們都經常抱怨嗎?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環(或其他自我監控裝置)怎麼樣了呢?你是否發現,自己表露不悅的次數,也超出了正常的程度?你會習慣性地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嗎?沒關係,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是,你可以比正常更好。你的內心想要更傑出,而我們可以一起達到這個目標。

想要別人改變,你得先以身作則

常有人問我:「要怎麼樣才能讓老闆(或朋友、情人、配偶、孩子、員工等)不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但我不是在前一章裡說過你能嗎?是的。改變就是這樣複雜而矛盾。你不能讓另一個人改變。人們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想改變,而想要設法改變一個人,只會讓他更緊守住現有的行為,不肯放棄。和大家分享我們南方的另一句傳統俗諺:「不要試圖教豬唱歌,那只是浪費時間、又會惹豬生氣。」

被你惹毛的豬不會報名參加你開的歌唱班。要激勵其他人改變,富蘭克林的結論是:「最好的訓誡就是以身作則。」而甘地是這麼說的:「我們必須活出我們想要讓其他人效法的樣子。」如果你要其他人改變,你自己就必須先改變。你要明白,我相信你有著最崇高的理由,才希望他們改變,但既然你也是這段關係裡的參與者,就代表從某種程度而言,你在這沸沸揚揚的抱怨中也摻了一腳。當老闆、父母、牧師、教練或家裡的大人來索取紫手環,想要改變他們所帶領的人時,我常忍不住放了張小紙條進去,寫著:「注意,除非你先開始,否則不會有效。」我確信,如果我沒有堅持下去,證明連續21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這手環就會真的像瑪西雅所說的,又只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兒了。如果你想引領某人改變,就要記得領袖應該站在最前線,迎向邊界、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身後。

俄國有一句老俗諺:「想打掃全世界,就從打掃你家的門前階開始。」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

你也加入抱怨比賽了嗎?

你可曾注意過,當人們聚在一起,對話是怎麼進行的嗎?有人可能提到一本他們最近在看的書,話題就轉到書本上一陣子;要不,如果提到的那本書主題是露營,對話可能就朝交談者喜愛或覺得刺激的露營旅行經驗來發展。對話從一個主題晃到另一個主題,就像一九八○年代的電動玩具「青蛙過街」,裡面的青蛙要越過溪流,先是跳上浮木,然後到烏龜背上,接著再到另一塊浮木。對話也沿著相似的路線移動,就像偉大的交響曲,會重複演奏特定的旋律,直到其中一種樂器發出微妙的轉換,一整段新的旋律也隨之開展。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宣寫著:「我們的疾病是與日俱進的。」抱怨也是。下次當你跟一群人在講話,而有人開始抱怨時,就要特別注意了。當較勁的態勢出現,抱怨就會變成一場競技運動。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還不算什麼,我告訴你……」話題就這麼開始了,沒有人是故意要引導大家發牢騷,但是當每個人都想贏過其他人,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最倒楣,這場討論就會逐漸變成比賽。

關於這樣的現象,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英國喜劇表演團體「巨蟒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一九七四年發行的專輯《皇家劇院現場演出》(Live at Drury Lane),其中有一個段子〈四個約克夏人〉就諷刺過這樣的情形。

在這段短劇裡,四位嚴謹優雅的約克夏紳士坐在一起,品嚐著昂貴的紅酒。他們的對話起初是積極而正面,然後就微妙地轉為消極而負面;隨著時間的進展,他們開始以抱怨來互相較勁,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其中一個人表示,幾年前他能買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運了。第二個人想拚過第一個人,便說他喝得到一杯冰茶就算慶幸了。

抱怨的聲浪加速蔓延,他們的論調迅即演變得荒唐可笑,每一個人都試圖證明,自己過的才是最艱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紳士一度談到自己成長時所住的房子有多麼破爛,第二個約克夏人則轉動著眼珠子說道:
「房子!你有房子住還算好運呢!我們以前只住一個房間,一共有二十六個人,沒有家具,地板一半不見了,我們怕掉下去,還擠成一團窩在角落裡。」

哀鳴和抱怨就這樣你來我往、持續不斷……
「噢!你真幸運還有房間住呢。我們以前都住走廊!」
「喔,我們以前還夢想能住走廊哩!我們是住在垃圾場的舊水箱裡。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堆臭魚倒在我們身上。」
「呃,我說的『房子』只是地上的一個洞,用防水布蓋住,這對我們來說就算是房子了。」
「我們還從地上的洞裡被趕出來,只好住在湖裡。」
「你有湖算幸運了,我們有一百五十個人住在馬路中央的鞋櫃裡。」

最後,有一個角色在這場競賽裡勝出,他聲稱:「我還得在晚上十點起床——就是睡覺前半小時,然後喝一杯硫酸,在磨坊裡每天工作二十九個小時,還要付錢給磨坊老闆,請他准許我來上班。我們到家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把我們殺了,在我們的墳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亞。」

這是你想要贏得的抱怨比賽嗎?那好,去吧,繼續發牢騷,直到每個人都放棄,宣布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抱怨鬼。勝利的獎品則是不快樂的人際關係,充斥著大驚小怪、健康的挑戰、金錢的焦慮,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問題。如果你對這些沒興趣,當你聽到牢騷時就不要涉入其中。

大家在用話語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們。當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們的對話開始移轉成負面內容時,只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就行。不要躍躍欲試或想去改變他人。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抱怨,就只要把紫手環給他們看,告訴他們你正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內容試讀】Part 4:臻入化境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新約聖經》〈腓立比書2:14〉

讓心中的抱怨工廠關門大吉

所謂的「盲眼魚」有好幾個品種,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在美國密西西比三角洲一帶的石灰岩洞穴區找到。成年的盲眼魚身長五吋,幾乎沒有什麼色澤。除了皮色蒼白之外,也只有一個品種是有眼睛的。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多年前陸塊或水道發生變化,使牠們只能受困於洞穴中生存。由於完全被黑暗包圍,什麼也看不見,這些魚逐漸適應了洞穴的環境,如今則在全然的黑暗中興盛繁衍。

經過世代的繁衍,盲眼魚身上能保護魚皮不受日曬的色澤已不復見,因為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同樣地,盲眼魚也不必靠眼睛來生成魚苗。在沒有光線照射、也不需要視力看東西的情況下,盲眼魚的身體因應其生存環境的特性,也不再生成色澤或眼睛了。

---------------------------------------------------------------------------------------------------------------------------------

◆真誠的分享: 復原之路上的無怨勇士

四年前,我那做警察的二十三歲長子,在開車時發生腦出血的意外。細節在此不多描述,總之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在這條路上,我們全家一直以信靠上帝及無條件的愛來面對。
班正在復原當中(所有的醫生都說他熬不過來),也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殘疾——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項要修習的功課。而神的恩典也在他心中滿溢而滋長著。
班有輕微的失語症,右半身失去行動能力,有些反應也比較遲緩,但他持續在進步著——而且他從不怨天尤人。這就是我們需要手環的原因。如果班可以無怨無艾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我們其他人當然也行。我希望那些在復原之路上幫助過班的人,都能夠拿到手環。
非常感謝您,同時要祝您幸運,能順利完成使命,您和貴教會已經造成了莫大的影響力!—— 康乃迪克州史東寧頓市,諾琳‧凱波

---------------------------------------------------------------------------------------------------------------------------------

在你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努力做個不抱怨的人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改變了。正如盲眼魚在世代繁衍之後,沒有用處的器官和功能就會退化、消失,你也將發現,自己的心靈不會再製造那些你曾習以為常的愁苦洪流了。因為你不說,讓怨言無處竄流,你心中的抱怨工廠也就關門大吉了。你已經旋緊拴塞,水井也乾涸了。藉由改變自己的言語,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對你來說,你已經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地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已經脫胎換骨了,也變成一個更快樂的人。

在我們推行「不抱怨」計畫之初,就決定要授予「快樂證書」,給所有連續21天不抱怨的成功者。我們選擇頒發「快樂證書」,而非「不抱怨證書」,是因為我們知道,減少抱怨對於一個人的意識與認知將造成強而有力的影響。不抱怨不僅會改變我們的行為,還會改變我們的心靈和生活。一旦你挑戰成功了,請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acomplaintfreeworld.crg/,我們會很樂意寄發證書給你,慶祝你的轉化重生。

為小事感恩,為生命喝采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這個「後21天」階段,你不再是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你也開始注意到,不只是你自己更快樂了,連周遭的人們似乎也是這樣。你會吸引那些樂觀向上的人們,你的積極天性將激勵身邊的人進入更崇高的精神與情緒層次。以甘地的論點來說,你本身就是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與轉化。當一切進展順利時,你的立即反應是「當然會這樣!」;當困難出現時,你不會對其他人提起,讓它有擴散的機會,而是開始尋找其中隱含的祝福。而且你尋找,就必尋見。

你還會注意到另一件事,那就是當周遭的人開始抱怨,你竟然會覺得很不舒服,彷彿有一股非常難聞的氣味突然飄進室內。因為你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檢視自己、對抗抱怨,所以當你聽見怨言從別人口中吐露時,就好比在神聖的寧靜時刻裡出現了嘈雜的鐃鈸聲。然而,即使旁人的牢騷聽來很不順耳,你也覺得沒有必要指正對方,而只是觀察著這樣的現象。因為你既不批評、也不抱怨,對方也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於是抱怨很快就會止息了。

你會開始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以我自己而言,我還記得曾經這樣想過:「要是我最後一次梳頭時,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有機會梳頭了,我就更能享受這段時光了。」(如果你不懂,請看看我在本書摺口上的照片吧。)當你穩定地處於「有意識的有能」狀態,你心中的預設立場就會是欣賞和感恩。你仍然有自己渴求的目標,而且這樣很好。現在,帶著新發現的正面能量,你仍然渴求的目標會在你心中具體成形,而且你會明白,就算是現在,這個目標也正朝著你移動前來。

你的財務狀況也可能跟著改善。錢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一些代表價值的紙張與硬幣。當你更加看重你自己和你的世界,你就會展現某種影響力,也為自己招攬更寬廣的財源。大家會想給予或提供你一些以往你可能要付費購買的東西。我認識的一個人,就接受了好幾種免費的專業服務,因為提供這些服務的人們喜歡他、也想要支持他。同樣的事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而關鍵秘訣就是要認真看待任何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並且時時感恩。如果有人為你扶住門、或好心要幫你提東西,都要當成是這個宇宙豐盛的祝福,而如此一來,你也會引來更多祝福。

做個積極、快樂的工作者

和積極、快樂的人相處,自然是很開心的事。既然你就是這樣的人,另一種改善你財務狀況的管道,可能就是加薪或工作保障。

在職場上,我們是憑著做事的能力或締造的作為來支領薪水;我們的所得多寡,大多取決於本身專業才能的高低。然而,一個在辦公室裡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則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我知道在華盛頓州西雅圖的一家企業,有位接待人員名叫瑪莎,她有著我所見過最開朗、最燦爛、也最真誠的微笑。她總是不吝讚美、真誠喜悅,願意為任何人做任何事。在辦公室裡,你時時可以感覺到她的存在,而每個人也都發現,自己因為瑪莎而變得更愉快、也更有生產力了。

前一陣子,我順道路過這家公司去探訪朋友,卻感覺這裡有點不一樣了。好像有人用了比較暗的顏色粉刷牆壁,或是照明出了什麼問題——這是我站在接待區時的感覺。後來我才發覺瑪莎不見了。「瑪莎呢?」我問道。有人說:「她被挖角了,薪水是我們這邊的兩倍多。」她四處張望了一會兒,才又追加一句:「那家公司賺到了。」

瑪莎快樂昂揚的性格所散發的熱力,影響了這家公司的每個人;而她的離職,則使全體員工的快樂程度和生產力都降低了。業務員說,當瑪莎不在場接電話時,客戶的抱怨不僅增加了,也變得更為激烈。

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不只是人,連動物也是如此。我在寫這段內容時,我們家的兩隻狗正激動地對著駛入社區的UPS快遞卡車吠叫。他們之所以吠叫,不是要阻止那位快遞司機把車停在我們家門口,而是希望他會停在這裡。這位快遞司機不像其他怕狗、或不想理狗的快遞外務,他決定要記住這條路上每隻狗的名字,甚至還帶零食給牠們吃。這聽起來可能很蠢,但我們家的狗真的好愛這位司機。這位司機的用意很單純,就是想要做個快樂而能提供幫助的人。比起UPS播放了上千次,問著「棕衣人能為您做些什麼?」的電視廣告,這位外務的貼心服務,更能博取我們對這家快遞公司的好感。

如果他有志於管理工作,可以想見,這位外務有一天將成為UPS的領導者。我們都希望身邊圍繞著能讓每一天都不同凡響的人們,而這些人也最有可能在未來獲得晉升。

將不抱怨的美德傳承下去

成為不抱怨的人,還能獲得另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在當下和未來對家人造成的影響力。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通常都會拿身邊的人做為自己的榜樣。之前我們也曾討論過,我們會被他人的能量曳引,特別是我們認定的權威人物,例如父母。

我還記得我爸爸在廚房忙碌的模樣。他每次做菜,都會拿一條擦碗盤的抹布掛在左肩上,而且稱它為「左肩烹飪巾」。他總是掛著這條烹飪巾,這樣要從爐子上端起熱食、或是要擦掉手上的東西時,就能派上用場。現在,只要我進廚房做菜,你也會看到我掛著自己的「左肩烹飪巾」,而且絕不會在右肩上,一定是在左肩。爸爸以前這樣掛,現在我也這樣掛。或許我爸爸也是看他爸爸這樣做,就跟著掛起來了——誰曉得呢?我只知道,這是我從他身上學來的習慣。他從來不曾刻意把這獨特的作風灌輸給我,但他的身教確實發揮了效果。而我也明白,無論有意還是無心,我隨時隨地都在對莉亞進行傳承。

我發現,在我們還未採取不抱怨的生活型態之前,我都在教導莉亞——全家人的晚餐時間,就是抱怨和八卦時間。我做了她的壞榜樣,而一般人也都是如此。而現在,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們在晚餐桌上談的盡是喜樂的福分和光明的遠景。這才是我想傳承給她的,而她也將以身作則教給她的孩子,世世代代綿延下去。把全家團聚的時間變成一段歡欣、快樂的時光,而不是在抱怨當天是如何諸事不順。我確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因為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尋求(也因而找到了)負面的事件或遭遇,以確保當天晚餐時有話題可聊。

身為一個不抱怨的人,你也可以花更少的心力,就招致更多你想要的東西。還記得我們教會裡那位帶來一堆抱怨清單的姊妹嗎?在我處理過幾張清單之後,我才明白,無論我做了多少,她都能挑出更多的毛病。不知不覺地,我打從心底強烈地抗拒,不想去做她要求的任何事,而且也開始討厭她,因為我們怎麼做她似乎都不滿意。她提出的建議即使再好,我們也束之高閣,因為我覺得要是用了,只是惹來更多抱怨和批評。當我不再理會她,而且拒絕討論她對教會的不滿和責難,她就不再把抱怨清單拿給我了。

好笑的是:當她停止這樣的行為,她先前提出的每個建議,我們幾乎都慢慢開始採用了。不是因為她抱怨,而是她停止抱怨了,我們才採納她的建議。我們會做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我們覺得這些改變合情合理。但之前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卻連考慮都沒有,就把這些建議擱置一旁,因為我們對她的要求有著負面的反應——我們覺得被攻擊了,於是以忽略她的要求來作為回應。

現在,你是個更積極的人,會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達到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給它一點時間,同時仔細觀察,這一切就會發生。

不要讓抱怨操控你、支配你

「那我所強烈關注的社會議題呢?」常有人這樣問我,「如果我不抱怨,要怎樣才能造成積極的改變呢?」再重申一次,改變源自於不滿。只要有人和你一樣,發現事情的現況與理想的狀態之間有所落差,改變就會發生。不滿只是開端,卻不能成為結果。如果你抱怨某種狀況,你或許可以吸引其他人跟著你嘀咕、抱怨,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然而,如果你能開始描繪挑戰不復存在、落差已經填補、問題也獲得解決的光明願景,你就可以振奮人心,促使人們做出積極、正面的改變。

在《靈魂的座位》(The Seat of the Soul)一書中,暢銷作家蓋瑞‧祖卡夫(Gary Zukav)寫道:「抱怨是一種操控的形式。」我有個朋友是另一個教派的牧師,他所屬的教會找來了一位顧問,要幫助他擴展教會。顧問說道:「找到他們害怕的東西,用那個東西讓他們生氣,他們就會對別人抱怨這種狀況。這樣會讓他們團結一致,找更多人進來。」這套方法似乎有違我朋友正直的人格,他認為自己的教會應該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而非去激怒一群暴民。他打電話給另一位牧師同事,詢問這種恐懼和憤怒的技法,在他的教會裡實行成效如何,另一位牧師說:「非常好。帶來了好多新朋友。問題是,他們是一群驚惶又憤怒的人,一天到晚都在抱怨——現在我已經被他們整得焦頭爛額了。」後來,我的朋友辭去了這所教會的資深牧師職位,成為醫院的牧師。他現在活得很正直、也很快樂。

前幾天晚上,我和家人在看勞勃‧普林斯頓(Robert Preston)主演的經典電影《音樂人》(The Music Man)。在片中,普林斯頓飾演肆無忌憚,講話有如連珠砲的推銷員——哈洛‧希爾教授,負責兜售樂團用的樂器。他來到愛荷華州的大河市,向他的老友——由巴帝‧漢基特(Buddy Hackett)飾演——問道:「這城裡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用來激怒大家?」漢基特告訴他城裡剛送來了第一張撞球桌,普林斯頓便開始張揚,玩撞球會徹底敗壞道德,使全鎮陷入恐慌。當然,要解決撞球遊戲所招致的「道德敗壞」和「集體歇斯底里」問題,就是讓年輕人全都加入樂團。希爾教授將樂器和制服賣給每個人,而扭轉了頹勢。他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搧動抱怨的焰火,操控了城裡的人民。

祖卡夫說得很正確。抱怨是在操控你的能量。既然你現在已經是個不抱怨的人,當有人想使用負面的言語來試圖操控你時,你就會警覺到,而且設立安全的界限來保護自己。當你聽到這樣的言論時,你知道那是抱怨——而只要是抱怨,就和麻煩脫不了關係。

處理你的感覺,但不要試圖解釋問題

有人會說:「可是有些精神科醫師相信,抱怨是健康的。」我說過,偶爾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確合情合理。向實際幫得上忙的人表達自己的哀傷、痛苦或不滿,確實是健康的——只要你的做法,是去設定未來期望的結果,而不是拿過去的往事攻擊人就好。

和心理學家或其他諮詢人員談論生命中的挑戰與困難,以藉此度過這些難關,也可能是健康的做法。好的心理學家能賦予這些事件意義,並針對未來的理想生活提供希望和建設性的典範。然而對朋友抱怨——通常被稱為「發洩」,可能只是讓自己放縱負面情緒的藉口,將為我們招致愈來愈多的問題。更別說是和態度消極的人們為伍,更容易近墨者黑。

有時候,我們都需要「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才更能掌握當前面臨的處境。「處理」和「抱怨」是不同的兩回事。「處理」是分享你對已經發生的事件有何感受,而不是去重塑這些事件。如果老闆對你大吼大叫,你可能想和另一半談論這個經驗,分享自己的感受。「她對我大吼大叫時,我覺得又驚訝又難過。」

你在「處理」某一項經驗時,要確定自己說的話都是聚焦於你的感受,而不是你對這件事的解讀和說明。使用諸如以下的措辭:
 生氣
 難過
 高興
 快樂
 憤怒
 害怕
 歡喜
「你這麼做,讓我很憤怒」,這句話裡包括了你的經驗,而且也正在處理這個經驗。「你這樣做,讓我覺得你很可惡」就只是責難,卻在言語攻勢之前放上了「我覺得」。你的感覺就是最好的指標,顯示出你本著最理想的自我來認真過人生的成效如何。和另一個人討論自己的感覺,不旁述背景故事或是誰說了什麼之類的情節,也可以很健康。

即使是尋求治療專家的協助,不要耽溺於任何痛苦的經驗太久,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去談論神經質的症狀,確實會讓這些症狀加劇、變多。好的治療專家會知道,該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過去,幫助你運用已經發生的一切,創造更令人嚮往的未來。

現在,你正坐在駕駛座上,要駛向你一直夢想打造的未來。不僅如此,只要堅持這樣的意念,只講述你希望如何發展的結果,你就能在短期內達成目標,比你原本以為要耗時費年的速度快得多。史蒂芬‧迪亞茲(Steven Dietz)的劇作《小說》(Fiction)中,有一個角色論道:「作家不喜歡寫作,他們喜歡寫作完成的結果。」同樣地,人們也不喜歡改變,卻喜歡改變後的模樣。你已經付出了意願、時間和精力,不斷地移動手環,而且一再重新嘗試。你是一個新造的人,你已經改變了。奧利佛‧溫道爾‧霍姆斯(Oliver Wendall Holmes)說過:「被新觀念拓展過的心靈,絕不會再縮減為原本的規模。」你已經成功了。

如果你在閱讀這一章時,還沒有成功地做到21天不抱怨,就讓本章作為這一天即將來臨的應許吧。你可以做到的。在下一章,你將聽見完成21天不抱怨挑戰的人們有何心聲,以及這項活動對他們所蘊含的意義。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大視界書摘(三)-- 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作者: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8/3/31

演講影音:http://tw.youtube.com/watch?v=Ta-YaosdpPA

台灣的文化中,有許多感動人的元素,不論加入宗教禪修的藝術創意,或風靡華人地區的流行音樂,只要用新的眼光,了解市場的需求及自己的優勢,就能吸引更多深刻的觀光客,也贏得別人的尊敬。

多年前,澳門剛回歸中國,經濟尚未起飛,對未來也有些茫然。澳門政府及關心澳門前景的工商領袖舉辦了一場「澳門未來發展研討會」,我應邀到會中演講。演講中,我特別將澳門和香港做比較。

很明顯地,香港將自已定位為亞太地區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它也辦到了。然而,快速開發,一切向現代化看齊,香港也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內涵。而澳門,由於葡萄牙政府並未積極開發,反而保留了一種慵懶的、悠閒的城市氛圍。我建議澳門,無論下一步為何,必須切記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這是澳門最珍貴的資產,也是成熟的第二、第三階段觀光客正在找尋的渡假地點。

隨著這幾年澳門新政府的積極作為,大力引進公信力夠、包裝能力強的美式賭場,澳門經濟快速起飛。轉眼間,已讓世人刮目相看。但是,澳門的朋友在二○○七年底又透過管道,邀請我前去分享文化觀光的想法。我不禁問他們:「為什麼在這個大家高舉澳門經驗的時刻,你們卻要我去談文化觀光?」他們說:「正是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你來多談一些。」


澳門極力發展博奕產業,一時之間,的確振興了澳門經濟,不過,關心澳門永續發展的本地人士,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危機。事實上,澳門原來就以博奕著名,只是由於早期「舊勢力」的把持,經營老化,而面臨許多發展的限制。領導者能大格局的開放,全面引進更專業的賭場經營,的確是了不起的突破。

要快速繁榮,也要長期發展

但是,澳門靠最原始的刺激和聲色娛樂帶動觀光,吸引來的,大多是第一階段來自大陸的觀光客。這些人把錢賭光、吃喝過了就離開,不會深入認識和體驗這個地方。另外,當一個地方的觀光市場,幾乎百分之八十或九十依賴第一階段的大陸遊客,只要大陸政策有任何改變,立刻就可能因為市場過度依賴而造成危機。而且,過度重視市場需求,某些時候,反而傷害到自己文化的保存與發展。

我在演講中,提出對澳門的看法。

澳門最具特色且令人津津樂道的,其實是因為華洋雜處、相互影響所成就的特殊魅力。其中有傳統的葡萄牙建築、半中半西的當地建築,和豐富多樣的葡國雞、葡式蛋塔、凍乳咖啡等食品。如果有創意地包裝這個文化,塑造出澳門獨有的葡式幽情,一定能吸引第二、第三階段的觀光客。

可惜,這幾年,澳門原有的建築已悄悄消失,無數賭場大樓卻硬生生拔地而起。由於政府沒有要求開發商融入地方文化與建築造型特色,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建築,便被原封不動照抄過來,像幾個巨人霸占了天際線。

連本地人開發的漁人碼頭,都設計成仿各地知名建築的雜燴建築購物娛樂區,忽略了澳門在亞洲的真正特色,是一個葡中建築混合的前殖民社會。如果它能以葡萄牙或當時漁村為設計主題,加上音樂、美食,必定是獨一無二的澳門新天地。

更負面的影響是,由於沒有建立培育人才的機制,各賭場大量且全面向其他產業高薪挖角,許多中小企業無法以同樣的高薪留住人才,陷入經營困境,而年輕人也無心參加社團與公益事業。

賭場換來短期的經濟繁榮,卻可能讓澳門失去長期的文化競爭力,還有人民昔日的樸實精神。如果利用國際賭場爭相進駐的同時,要求他們為澳門明日的文化與觀光做出貢獻,或許會帶來更多永續的效益。

演講最後,幾個來自大陸的交換學生等我半天,只想告訴我幾句話:「嚴先生,您說得很對。現在澳門人的價值觀正在快速改變中,學生也不想念書了,更無心於公益與社團活動。」因為經過快速致富,大家都認為外面賺錢太容易了,根本無法腳踏實地。每件事情的發展,自然同時有正、負面的影響。我祝福澳門未來一帆風順,但也願意做一個反面思考的建言人。


極愛與極恨

與澳門稱為兄弟的香港,也面臨同樣的困惑。在另一次香港大學邀請的演講中,我特別提到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所撞上的矛盾,就是意識型態的「極愛」與「極恨」。


就拿香港來說吧。
在英國統治的時代,英國人恨不得去除所有華人文化,於是,每條街都用翻譯的英國名稱,每個活動、每個教育內涵,都極力植入英國文化,包括社會菁英份子的榮譽、爵位。英國殖民地的陰影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後,同樣地,新的政府又恨不得完全丟棄原有的歷史文化與記憶,曾有上萬人居住的調景嶺被拆了、皇后碼頭、天星碼頭,甚至利東街,一個個也都將被現代建築取代。

冷靜思考後,或許我們會突然發現,香港之所以與其他中國大陸內陸城市不同,就是因為它曾經擁有這個很不一樣的異國文化。當歷史記憶隨著建築消失而逐一抹滅,城市的魅力也在悄悄喪退。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

我們曾經被荷蘭統治,被日本殖民,似乎每一個政權都設法拆去前一代的遺跡。但是,那經歷過的紅毛、日本,曾經擁有的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中華文化,我們為什麼不冷靜地將它們重新融合,轉換成屬於台灣獨有的移民文化?從封建時代、威權體制過度到民主政治,為什麼我們不承認那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非要將歷史的遺跡消滅殆盡?「極愛」與「極恨」,往往使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




行銷台灣:文化是最大的加值


要讓台灣走上世界舞台,整合美食、藝術、人文的精緻文化,揉合傳統、國際與自我的現代文化,將是重要的行銷素材。

亞都飯店在一九七九年開幕時,在大飯店林立中獨闢蹊徑,定位為商務旅館,鎖定國際商務客人。因為策略成功,開幕後十幾年,亞都飯店的住房率,一向表現不俗。看到業績不錯了,大部分人也許會固守現狀,我卻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

當時,我是亞都飯店的總裁,做事停不下來,思考也停不下來。如何讓住房率再向上攀升,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個問題不斷在我腦海中盤繞。

我觀察到,飯店其實是觀光業的下游產業,要先往上游推廣,讓外國人認識台灣,對台灣感興趣,才會來台灣旅行,最後才是決定住哪一家飯店。都會區的旅館更是如此,即使服務再好,包裝再獨特,也很少人為了住某家飯店千里而來。因此,亞都飯店要再創佳績,只專心經營自己是不夠的。

雖然在台灣的市場中,飯店彼此競爭激烈,但是,為了開闢新局,我覺得,還是應該結合業界,齊力把台灣先推銷出去,每家飯店才可能突破現狀。

向世界主動出擊

於是,憑著一腔熱忱,我開始以亞洲旅遊協會的名義整合飯店、旅遊業者,並借助政府的力量到海外推廣。

我們組團參加世界各地的旅展,也請台灣駐外使館舉辦宴會並邀請當地貴賓,節目內容就由我們業者負責。當時,觀光局預算有限,海外推廣的機制尚未成熟,政府對觀光也不是很重視。到底該如何行銷台灣,大家都沒有經驗,為此頗傷腦筋。

我想到的是,外國人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何不藉這個機會,展現台灣文化的豐富姿彩呢?經過一番思索,每次出國推廣觀光,我都會邀請國畫大師張杰、國劇名角朱陸豪和劉光桐,還有各飯店名廚、舞蹈系學生一起出團。

當客人到位,表演開始,張杰大師拿起毛筆落下一朵朵蓮花,朱陸豪、劉光桐示範臉譜勾勒,表演外人容易融入的京劇片段;在國樂的悠揚伴奏下,舞蹈系學生翩翩跳起綵帶舞;身手不凡的名廚也要上台作秀,將白麵粉揉成麵團,再變成千絲萬縷的拉麵,此外還有蔬果雕刻、捏麵人等。

現場不只提供視覺享受,大廚們還要捲起袖子當眾拚廚藝。台灣的號召是,我們匯集了中華美食八大菜系的名廚。因此,每次我們都邀請五、六位大廚隨行,每位代表不同的菜系大顯身手,一起演出全套中華美食,所有極致風味盡收盤中。上菜也不能馬虎,一道接著一道,每一道的擺飾都極盡雕琢,讓老外驚嘆聲連連。更別說,當他們聽到可以試吃時,那股興奮與期待了。

經過幾次成功的示範,觀光局正式在經費、人力上支援我們。於是,不管參加全球最大的柏林旅展,或美洲最具規模的北美旅展、亞洲重量級的亞太旅展,台灣展攤都是最佳攤位獎、最佳創意獎的常勝軍。而在駐外使節舉辦的宴會上,由柏林到倫敦、紐約、華盛頓,外國貴賓看到我們動員這麼多人、創意這麼驚奇,不僅視覺、味覺大受震撼,也非常感動。

競爭優勢 需要因時而異

二十年後的今天,時代已經劇烈改變。如果還是用同樣方法宣傳台灣,我想說的是,不僅不得體,也失去效果。為什麼呢?

二十年前,中國大陸還是完全封閉的地方,國外觀光客無法探訪,台灣因此有機會以中華文化為主題,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今天,大陸已經全面開放,類似的表演,大陸人才濟濟,又是這些文化的發源地,台灣很難搶走他們的風采。

怎麼辦?我又開始動腦筋。

十幾年前,我開始擔任台灣觀光協會會長,觀光推廣團的成員結構已經全盤翻新了。過去十多年來,陸陸續續的,我們邀請「雲門二」,這些雲門舞集訓練出來的年輕舞者,以青春的躍動,巧妙地為傳統舞蹈和現代舞蹈做了菁華詮釋。

我們找「漢唐樂府」,結合傳統的南管和古詩詞吟唱、舞蹈,將千年前的歌舞風華更精緻地重現。我們請來原舞者、也是原住民的民歌手胡德夫,他帶領已過世的郭英男(阿美族原住民,歌聲曾被收錄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主題曲中)的弟弟及原住民青年朋友,將台灣原住民的動人歌聲和精采舞蹈,化成藝術表演。

美食方面,我們邀請「鼎泰豐」,讓老外看台灣如何將源自於大陸的小籠包,做得更細膩精巧;還找來發明珍珠奶茶、泡沫紅茶的「春水堂」,藉著他們,把傳統茶飲年輕化的創意,傳到世界。

後來,我們進一步整合所有元素。譬如,在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老師的指導下,結合音樂、書法和茶藝,呈現整體的生活美感。當國畫家作畫時,樂聲在一旁伴奏。畫筆開始勾繪大山,古箏樂音跟著深沉悠遠,宛如空谷迴音,而運筆來到小溪時,古箏淙淙作響,彷彿細水長流。

觀眾在視覺、聽覺的饗宴中,一邊品茗,有茶香撲鼻,同時甘甜入喉。透過整體氛圍的完美呈現,我們要讓外國人體驗到,傳統的中華文化到了台灣之後,經過台灣文化藝術家的融合與焠煉,加上國際化和現代元素的影響,已經有了令人驚喜的轉變。這方面,台灣確實領先其他華人地區。

過去對的事,今天未必正確;過去好的事,今天也未必會被接受。想要成功行銷台灣,必須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為台灣,找到新的競爭優勢。我們要在競爭者中凸顯自己的特色,與時俱進,同時也要瞭解,觀光客的品味也會隨著社會文明和旅遊經驗而改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我始終覺得,文化與觀光有密切關係。想讓文化活絡起來,需要藉觀光活動來吸引大眾參與;而一個地方的觀光,也需要文化來提升它的深度和內涵。如果旅行到一個地方,只是吃吃喝喝,這樣的觀光價值很低,不會讓人感動,更不必說吸引旅客再次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