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感通--梁思成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

梁思成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複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這一問題特別重要。我所謂“持續性”,有些是時間的持續;有些是在空間轉移的持續,但是由於作品或者觀賞者由一個空間逐步轉入另一空間,所以同時也具有時間的持續性,成為時間、空間的綜合的持續。

音樂就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在一首歌曲或樂曲從頭到尾持續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重複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複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

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複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中,我們可以聽到持續貫串全曲的、極其樸素明朗的“鱒魚”主題和它的層出不窮的變奏。但是這些變奏又“萬變不離其宗”——主題。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斷地重複著,使你形象地看到幾條鱒魚在這片伴奏的“水”裏悠然自得地游來遊去嬉戲,從而使你“知魚之樂”焉。

舞臺上的藝術大多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持續。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複若干次,並且往往將動作的重複和音樂的重複結合起來,但在重複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通過這種重複與變化以凸出某一種效果,表達出某一種思想感情。

在繪畫的藝術處理上,有時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熟悉的名畫。它的手卷的形式賦予它以空間、時間都很長的“持續性”。畫家利用樹木、船隻、房屋,特別是那無盡的瓦壟(案:即屋頂上用瓦鋪成的凸凹相間的行列,也叫瓦楞)的一些共同特徵,重複排列,以取得幾條街道(亦即畫面)的統一性。當然,在重複之中同時還閃爍著無窮的變化。不同階段的重點也螺旋式地變換著在畫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勝。畫家在你還未意識到以前,就已經成功地以各式各樣的重複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畫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圖
(案:全名《臨韋偃放牧圖》,是李公麟的摹古之作。全卷畫出放牧兩千多匹馬的浩大場景。)中對於重複性的運用就更加凸出了。整幅手卷(案:即橫幅書畫長卷,只供案頭觀賞,不能懸掛)就是無數匹馬的重複,就像一首樂曲,用“騎”和“馬”分成幾個“主題”和“變奏”的“樂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緩和的山坡的寥寥幾筆線條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就是它的“伴奏”。這種“伴奏”(背景)與主題間簡繁的強烈對比也是畫家慘澹經營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談的那種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築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築,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複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舉首都
(案:北京)人民大會堂為例。它的藝術效果中一個最凸出的因素就是那幾十根柱子。雖然在不同的部位上,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複。至於其他門、窗、簷、額等等,也都是一個個依樣葫蘆。這種重複卻是給予這座建築以統一性和雄偉氣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凸出的特徵之一。

歷史上最傑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複了又重複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又是一間間重複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成為一組的“後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複,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樂段)的重複;而東西兩側的廊、廡
(案: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複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盡的重複。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

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於一幅大“手卷”裏漫步;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製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後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空間與時間,重複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頤和園裏的諧趣園,繞池環覽整整360度周圈,也可以看到這點。

至於頤和園的長廊,可謂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無盡的重複,才給遊人以那種只有它才能給人的特殊感受。大膽來個荒謬絕倫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圓,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銅,一根鋼筋混凝土……;一根紅,一根綠,一根黃,一根藍……;一根素淨無飾,一根高浮盤龍,一根淺雕卷草,一根彩繪團花……;這樣“千變萬化”地排列過去,那長廊將成何景象!

有人會問:那麼走到長廊以前,樂壽堂臨湖回廊牆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變萬化的嗎?是的。就回廊整體來說,這正是一個“大同小異”,大統一中的小變化的問題。既得花窗“小異”之諧趣,無傷回廊“大同”之統一。且先以這樣的花窗小小變化,作為廊柱無盡重複的“前奏”,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

翻開一部世界建築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築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築物形象重複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在城市面貌上起著重要作用。十二年來,在全國各城市的建築中,我們規劃設計人員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能盡如人意。為了多快好省,我們做了大量標準設計,但是“好”中自應包括藝術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齊放”。我們有些住宅區的標準設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著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個樣式、一個風格,互不和諧;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撩亂。我們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這惱人的矛盾是建築師們應該認真琢磨的問題。



【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縣人。他是清末革命家梁啟超之子,更是中國著名建築師、建築史學家和教育家,與妻子林徽因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同時在二次大戰期間,大聲疾呼保護京都、奈良的古蹟,他曾說:「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的大轟炸因此饒開兩城。著有《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梁思成文集》。


【簡介】
這篇科技論文,筆法靈活,內涵豐富,分析辯證。探討建築美學中的重要課題:重複與變化──矛盾與統合的辨證性,而此一特性也普遍存在於各種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中。選自《人世文叢·雲夢生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版),張岱年、鄧九平主編。

【如是我思】(擇其一提出意見)
一、本文開篇所提出的「持續性」問題,無論是時間上或空間上,在生活中可見事例比比皆是,除了文中所舉出的音樂、舞台等等之外,你能否再舉出一個例子或經驗。

二、「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而已、不只是遮風避雨而已,他更具有美學意涵與人文精神在。就你印象所及,有無一幢建築物──無論是材質樣式、色彩裝飾或情境氛圍──曾經深深觸動你、令你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14 則留言:

  1. 二. 如果真的有一幢建築物讓我永生難忘,那一定非西班牙的聖家堂(Templo de la Sagrada Familia)莫屬!這座教堂開始興建於1882年,至今仍未完工,尚在興建中,是由西班牙的天才建築師--高第所設計,預計要再花一兩百年才能完工!高第所設計的聖家堂應有18個高塔、12個紀念耶穌的12個門徒、4個代表傳教士和耶穌,石砌的尖塔高聳入雲霄,100公尺高的石塔仍相當完整矗立著,石塊僅以砂漿砌成,處處可見切割完美的痕跡,其建築精巧的連螺旋梯,俯瞰下去也是一個藝術品。其中特別令人目不轉睛的是「誕生立面(natividad)」,其中又區分中間「基督之愛」、左邊「希望之門」和右邊「信仰之門」,精美的雕刻著聖經的故事,而裡頭絢爛的彩繪玻璃,則是讓人感到一種華麗與莊嚴。整座教堂有著精緻細膩的雕刻與哥得式的古典建築風卻又有著前衛大膽之20世紀創新的設計與色彩,其雄偉的建築,實在是令人感到敬畏與神秘,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有幸看見祂完工?

    回覆刪除
  2. 三峽祖師廟是李梅樹先生的嘔心力作,融合建築力與美,雕工細緻精良,人物及花鳥蟲獸都栩栩如生,彩繪色澤鮮艷,美輪美奐,每根龍柱都有其特色,層次分明,他的細心及用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令人讚賞不已。中國建築的美在此一覽無遺,有空去參觀,要細細品味它的美,才不辜負創作者的用心良苦!

    回覆刪除
  3. 雖然沒有出國觀看偉大的建築作品,但是東方與西方的建築,卻都是以同樣的概念設計建築物,東方的莊嚴與西方的圓混,結合在一起產生現代的設計理念,偉大的作品如中國的萬里長城,這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國建築,當時為了這個防禦要塞,不知犧牲多少人命,也有了[孟姜母]的悽慘故事,但這全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一專一瓦都有建築者的靈魂投入在上,也許不是很精美的作品,但是以精神層面來講,投入在這建築物上面的魂,一定是最多的,觀看的建築物,不是單純一個防禦城,也是各個朝代戰爭的歷史見證著者,萬里長城的實質意義已遠遠超越一般建築物,儘管他的外表示如此單調,感覺沒有特異之處。

    回覆刪除
  4. http://city.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kennyudn/f_54153_1.JPG

    回覆刪除
  5. 儘管我未曾有機會能見上ㄧ面,但是,我仍被它深深地吸引,或許不只有宏偉的外貌,也或許是它那悲痛不已的歷史背景。
    帕德嫩神廟座落在衛城岩峰的最高點,寬 31 公尺、深 70 公尺、柱高 10 公尺,是衛城遺跡中最大、最知名的神廟,所信仰的是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雅典娜精通紡織、烹飪等女性手藝,還傳授人們算術,被尊為文化之神,受到希臘人的喜愛。帕德嫩神廟建於 448 ~ 437 年間,由名建築師恩達西思所設計。山門正、背面有 8 根多立克式廊柱,兩側各有 17 根,廊柱的設計並非完全垂直平行,而是微微向中間三角楣頂點合攏,大理石的台階也非完全水平,而是中間略凸,左右端微降,所有的設計都是為矯正人類先天肉眼的視覺錯覺,以免看神廟時有廊柱左右分散,台階中間下沈的不安錯覺。兩千多年前的建築能有如此深的考量,不禁讓人對古希臘人給予熱情的喝采。廟基的石磚重達數噸,卻間不容髮;巨大的廊柱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不管在哪一個角度眺望,帕德嫩神廟都和周遭的景緻和諧共存。
    歷史帶來的災難,即使神廟也不能免除。當年廟中所供奉的雅典娜神像,是由希臘最偉大的雕塑家菲迪亞斯所設計,高十二公尺,由象牙及黃金打造,後來卻被運到君士坦丁堡而下落不明。神廟本身在鄂圖曼土耳其人統治希臘的時期,被軍隊當成火藥庫和營舍使用,來犯的威尼斯軍隊一砲打中火藥庫,神廟的中段被炸成碎片,至今仍無法完全修復。
    建築本體的許多雕飾,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考古收藏熱潮中,和各文明古國的許多古蹟一樣,被英、法、德國人陸續搬走。有的被做為公共館藏,有的被充實私人府庫。這些令人婉惜的事實,在親身造訪時必定更加感觸尤深。現今,我們只能從神廟後方的博物館內,藉著殘留的片段,憑弔當年的榮景了。

    回覆刪除
  6. 說到「持續性」,每次到東部出遊,連綿的中央山脈一路橫貫整個台灣,讓人產生敬畏之感更不敢跨越,就是不知道山的後面會不會有什麼危險,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很了解山的後面是富庶的平原,但是每次我望著一條山和天的線不知要拉到多遠,我就會佩服跨越這座綠屏風的人。這條山和天的線就在台灣的中間跳動著,忽高忽低,忽緩忽急,忽稜忽圓,就是這樣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東部的好山。
    某天我在奇摩上瀏覽文章,偶然看到一篇「遙望天際 水上屋」,圖片中的房子吸引我點進去看,令我訝異是房子竟然在台灣!而且是台灣人設計的!不同於建在山林中的別墅,信義區的豪宅,都市中的帝寶大廈,海邊的度假村,它是建在宜蘭的田上的!現代化的建築就這樣活生生的樹立在鄉下的水田上。我以為台灣除了俗氣的商業式住宅社區,再也找不到看不到這樣具有美的意念的建築。這座建築沒有高宅大院的圍牆跟外界一刀兩斷,連房子的牆壁也要和大地連成一氣,改成用玻璃的,讓每一天室內的變化都很精采,還可以一覽無疑外面的景色,把整個宜蘭都收納到這座屋子。基於水田的環繞,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情,春時候一根根綠苗正在奮力向上生長,夏時候綠波隨風翻騰,秋的時候一片枯色祥凈,冬時後水田如明鏡般反映天的藍。建築本身只是個配角,建築師只用了幾個簡單的顏色去佈置屋子,但最基本的還是白色,就是不要屋子搶走了大地的光彩,不要在精采的土地上錦上添花了。建築師是刻意回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土地、從小生長的地方和哥哥一起設計建造的,衣錦還鄉,大概是每個外出學子的夢想吧。美是主觀的,名建築師的設計不見得感動得到我,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上我找到了,一個我可以像是初戀為它砰然心動的建築。
    遙望天際 水上屋 原文
    http://tw.fashion.yahoo.com/article/url/d/a/061025/22/2mn.html

    回覆刪除
  7. 二、是否有建築物曾經深深觸動我,令我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巴黎的旅遊熱點-艾菲爾鐵塔
    為慶祝巴黎於1889年舉辦世界博覽會而興建,設計選自艾菲爾(Gustave Eiffel)的鋼架結構,外形對稱而富現代感,共分三層,越往高層收費越貴。塔高約320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不過,最初這設計並不為法國人所接納,更有一些審美學家批評它非常難看,有損巴黎市的古典風貌,這情形就跟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一樣,直到建成後逐漸有很多建築學家稱讚,法國人才開始喜歡它。現在,鐵塔已是巴黎的重要地標,而前來巴黎的遊客,更是專誠到此參觀遊覽。

    要觀賞巴黎風光,可登乘鐵塔的升降機上觀景台,但要觀賞鐵塔,便須往戰神公園了。巴黎的城市規劃中,著重呈現出壯觀的遠景,鐵塔和戰神公園便是一例。我從這公園遠望鐵塔,中間完全無其他建築所阻擋,一看便知道鐵塔的地位如何重要,而畫面前景只有綠意盎然的草地,園內更建有大型噴水池,使場面平添不少跳躍動感。

    此時正值黃昏時分,如絲絮的彩霞點綴天際,落日餘暉灑落在繁華的街道上,構成美麗的風景圖。鐵塔從內到外也散發著金黃色的光芒,鋼鐵的框架高佻流麗,使我想起注滿法國紅酒的酒瓶,令人看了也覺心醉。

    直至柔和的黑夜開始在街上走動,朦朧的街燈投下一個個的光輪時,鐵塔又再閃亮起來,為今夜的巴黎換上耀目的濃妝。

    回覆刪除
  8. 二、倫敦鐵橋(London Bridge)位於倫敦塔的南方,兩端為哥德式高塔,相當引人注目。英國人提到倫敦塔橋,滿臉盡是浮現驕傲的表情。這座橋是結合當時所有科技的結晶及心血鑄造而成,全長270公尺,每當大船經過、水壓的變化會讓橋身自行打開讓大型船隻通過,速度極快,橋的樓上是塔橋博物館,展示塔橋建造的創意及過程說明。
    小五升小六的暑假去英國遊學一個月,其中令我非常期待的倫敦鐵橋果然沒有辜負我!我喜歡它的藍白色澤。令我興奮的是我們搭船經過它下方,倫敦飄著微雨,涼風徐徐吹來,徜徉在這童話般的情境,是我連作夢都會笑的難得經驗啊!當有大船經過,它會張開雙臂,迎接每一個訪客,展現它雄壯的一面!時而可愛、時而威武,讓我深深被吸引,愛上這座鐵橋!有機會我一定要再去,事隔多年,體驗也會不一樣吧!


    參考網址
    http://travel.kingnet.com.tw/2004activity/travelwithmusic/london.html

    回覆刪除
  9. 在我印象當中,霸蓋就是台北板橋林家花園。那裡我去過兩到三次,第一次去時,那裡有些部分在維修,但是大部分的場景都可以看的到。板橋尋家花園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建築物,它具有一種不同於台灣的建築風格,是富有江南建築特色。而林家花園也列入二級古蹟。
    板橋林家花園原設計有五部分:弼益館、舊大厝、新大厝、白花廳及花園。經歷史變遷及天災的影響。如今新大 厝、白花廳早已不存在,只剩最重要的是舊大厝與花園。
    在建築物中,看出有非凡的氣息。而內部格局也夠的很特殊。而板橋林家花園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回覆刪除
  10. 在埃及沙漠中有個充滿神秘的建築物聳立著─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帝王─法老安息的地方。至今大家仍然不知道在過去那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是如何靠者人力建築而成的。古埃及人認為死亡只是靈魂暫時離開身體,之後靈魂仍會回到身體裡,所以必須讓肉體完好如初。法老死後,人們就用一層一層的麻布把屍體包起來,作成木乃伊,放在用金銀珠寶裝飾的美麗箱子裡。在金字塔前面,總會有一座巨大的雕像,學者發現那就是以法老的雕像。
    金字塔就是充滿著一種神秘,神秘的想讓人一探究竟,想驗證眾多說法中何者說法較正確,更想親身體驗自己走在金字塔旁的感受。

    回覆刪除
  11. 二、是否有建築物曾經深深觸動我,令我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德記洋行」後方的舊倉庫,也是新人氣景點的「安平樹屋」,經榕樹氣根百年來盤踞攀附,形成「樹中有牆,牆中有樹」的特殊景象,宛如台灣版的「吳哥窟‧塔普倫寺」,進入安平樹屋的人無不驚奇於樹與屋的渾然天成,譜出「屋樹共生」的生命之歌。
    長大後很少有機會看到榕樹,更別說榕樹鬚了,在這裡看到,又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段拔榕樹鬚的日子。

    回覆刪除
  12. 我並沒有出過國,可是許多的名勝古蹟都吸引著我。古代的世界奇觀除了金字塔之外我是沒機會看到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古蹟一生應該看一次,例如古羅馬競技場,有看過神鬼戰士都知道。
    它歷經三代皇帝才完成,它曾經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除此之外還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梵蒂剛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的部分石料。後來羅馬教廷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
    它擁有五萬個座位,為一棟四層樓的建築物,三樓以下皆屬拱門式建築;由下而上依次採用多利斯、愛奧尼亞、柯林斯式的柱子裝飾。四樓則是有著許多小窗的牆壁。整個建築物材質是特拉維丁諾石,牆壁由大理石板所覆蓋。競技場的地板是木材,今已損毀,底下有房屋,隔間還保存著當時的樣式。地下的房間,曾為安置猛獸與鬥士休息之所,或罪犯之刑場。也有水管和下水道,以提供水上表演。今還有地下通路與外界相連,可想像它原本是如此的偉大壯觀。

    回覆刪除
  13. 人生
    從出生到死亡
    有著時間的「持續性」
    幼稚園前 睡飽吃吃飽睡
    就學期間 上課和放學
    就業期間 上班和休閒
    餘生 睡飽吃吃飽睡
    人生的千篇一律
    但在這千篇一律中
    卻有著無法仿冒的變化
    屬於個人的變化

    回覆刪除
  14. 人類的家族 就是一種持續性的東西
    像"史塔柯的太陽"中 他提到了
    人生 就像橄欄
    橄欄 春去秋來 年覆一年
    他們ㄧ代傳承著ㄧ代
    外表 色澤 更是到裡面的果肉 味道
    都是ㄧ樣的 這就是種傳承
    而人類 也是
    ㄧ代ㄧ代的
    把家族的點點滴滴 興衰 隱藏在血液中的性格
    ㄧ代ㄧ代的傳承下去 延續下去

    回覆刪除